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蒲县以生态立县,坚持绿色发展,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两山理论”,创新提出“生态固本,业态增效”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运输结构优化、城乡环境整治、水体环境提标、土壤安全保障、矿山生态治理、治污能力建设“八大工程”,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在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蒲县坚定不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不断进行两山转化探索。并且以“研究所+龙头企业+合作社”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模式,“造林+管控+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化模式,“2+2+1+X”产业发展体系等,形成了垒石坑造林,创世界纪录,打造绿水青山;“构树+养殖”——昔日穷山沟的华丽嬗变;“种下核桃七八亩,农民腰包撑得鼓”——白家庄核桃种植开启致富之门;刁口村——连翘“小灌木”建成生态“大产业”;生态脱贫,“点绿成金”——产煤区转型发展等典型案例。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有助于蒲县把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好、发展好、发挥好、利用好,真正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蒲县的发展竞争力,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实现蒲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蒲县重峦叠嶂
蒲县乡村生态环境蒲县昕水河一角
梨花盛开季节(年4月蒲生生态园)蒲县基本情况蒲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吕梁山南端西麓、临汾市西部山区,全县总面积.61平方公里,辖5镇3乡,总人口10.8万人,是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的发源地,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蒲县既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也面临复杂的实践挑战。优势在于,蒲县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境内有五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梅洞山天然林保护区、峡村峡谷天然林、柏山林区及翠屏山林区;挑战在于,因黄土残垣沟壑区地形地貌的不利条件,一度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长期的煤炭资源开采,导致境内整体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蒲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了一大批国家级营造林项目和地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有效的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日渐成为临汾西北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和绿色屏障。先后荣获“垒石坑填土植树最多县”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山城巨变蒲县新区身边增绿行动蒲县“两山”转化主要成效——典型案例1.垒石坑填土植树——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为改变“年年栽树不见树,岁岁造林难成林”的状况,年以来,蒲县总结历年植树造林的经验教训,在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变轰轰烈烈的群众植树运动为专业队栽植管理;变传统栽植方式为采用营养袋分类育苗栽植;变无序用苗为建立苗木基地;变阶段性验收结算为5年总验收,“不见活树不付钱”;变重栽轻管为重栽更重管。该县先后启动实施了城区荒山绿化工程、沿昕水河百里绿色通道工程、通路增绿工程等,完成造林面积35.5万亩,尤其是在石头坡上垒石坑、客土回填植树已达39万株,且保存率达到98%以上。为鼓舞全县人民绿化荒山,加快绿色蒲县建设的步伐,年11月份,该县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递交了“垒石坑填土植树数量最多县基尼斯之最”的申请,提供了有关音像及文字申报资料。经过基尼斯总部的审查,认为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可靠,垒石坑填土植树的数量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遂向该县颁发了“垒石坑填土植树数量最多县”的基尼斯证书。目前,筑垒石坑植树达到89万株,保存率98%以上。垒石坑填土植树2.连翘“小灌木”建成生态“大产业”蒲县县委、县政府为深入推进药茶产业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全力打造药茶品牌,要把蒲县打造成“中国连翘药茶之都”,使临汾市药茶产业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近年来,当地积极打造药茶品牌、发展药茶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支撑,为推进“山西药茶”发展贡献力量。据统计刁口村抚育野生连翘2万余亩,年产青翘约60万斤、黄翘约20万斤,约占全县连翘产量的三分之一。当地从长远角度出发,整体规划,投入一定资金,修通上山小路,沿山脊向南北延伸建设,形成“十里林廊、万亩花海”,将连翘树、构树、沙棘树等植物的花、嫩芽、叶子深加工成茶叶,不仅发展了药茶产业,更重要的是还能发展旅游业,经济效益倍增。近十年来,连翘销路一直很好,价格稳中有升。每年到连翘收获季节,附近群众就上山采摘,下山就卖给收购的药贩子,转手就可赚三四百元,这种情况可以持续天左右,每年村民采摘连翘的总体收入可达百万元以上,每户农民可增加收入元至元不等,转化成效显著。后在蒲县农业农村局,蒲城镇党委、政府,蒲县应急管理局(原安监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仅连翘茶加工这一项,每年可收入加工费10万元,带动刁口村每户每年人均连翘采摘收入可达元以上。连翘药茶产业3.核桃种植开启致富之门近年来,当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贯彻县委、县政府“生态环保立县、特色产业强县”的发展思路,努力做大做强核桃产业,使其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擎天树”、增加农民收入的“摇钱树”、福荫子孙后代的“长富树”、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态树”。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蒲县山中乡白家庄进一步扩大核桃产业成立了正茂核桃综合加工有限公司是集核桃产品研制、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是山西省质量信誉A级企业,是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占地面积平方米,生产车间面积平方米,现有员工人,年可加工核桃达多吨,产品主要销往临汾、太原、江苏、海南、北京、广东、上海等地。蒲县山中乡共有耕地面积亩,核桃的栽植面积就达到亩,几乎全覆盖,人均4亩,可以实现户核桃种植户,亩均增收元。核桃种植产业4.蒲县打造“心灵圣境,生态旅游”新贵蒲县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深度挖掘“心灵圣境厚德蒲县”文旅资源,着重推出“一日乐游”精品线路,启动周边游、自驾游、亲情游、健身游、徒步游等旅游产品,加强旅游服务保障。西戎故居、段云书艺馆红色基因游、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游、东岳庙4A级景区朝山游、昕水河湿地公园休闲健身康养游、薛关果蔬采摘游、山中村田园记忆、“道德银行”印象游等景点组成的旅游线路,让前来旅游的游客目不暇接。曾经的荒山荒坡变身网红打卡地。在多年来生态持续改善下,蒲县这个传统农业县成了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界的“新贵”。蒲县紧紧围绕“生态+”的发展方向,实施了一大批国家级营造林项目和地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一跃成为临汾的西北“后花园”和绿色屏障。年,蒲县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成为山西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县(市、区)。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59.01%,集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农业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到这里休闲度假,过一把“乡村瘾”。蒲县生态旅游5.“蒲县构树”做成优势产业近年来,蒲县蒲城镇茹家坪村流转余亩土地种植杂交构树,配套了平方米快速繁育中心、2个日光温室、60个覆膜网棚和构树无抗猪、构树无抗羊、构树无抗鸡试验示范养殖基地。在构树无抗饲料研发方面,还专门建设了平方米构树无抗饲料加工车间和立方米青贮饲料池,年育苗达万株,年产构树无抗饲料5万吨,构树产业成为当地人民的致富宝。蒲县用构树扶贫,在一个战场上打响了两场战役:大力推进构树扶贫工程,坚持走“政策连环+产业循环+市场闭环”的良性发展之路,跻身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晋陕甘宁蒙”构树产业扶贫工程示范基地县行列,探索和打造构树产业扶贫“高原台地”“旱作梯田”的发展模式。蒲县构树产业
来源:山西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