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儿科名医肖正安
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它的范围极广,无论外因或内因所致的许多急、慢性病,都有发热的症状出现。
所以,《幼科准绳》说:“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凡病解有不发热者发热即是人身正气和邪气交争、营卫偏套,阴阳不相既济的一种现象。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纯阳”之体,“稚阴未充”,因而发热的机会极多,正如叶天士所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临床所见,有的突然高热,或持续高热不退;有的长期低热或反复发热;有的一发热即抽风等等,特别是持续高热不退和长期低热的患儿,表里虚实,错综复杂,诊治极度困难、对患儿的健康威胁极大,因此,对小儿发热的辨正和治疗仍是一个必须讨论的重要课题。
小儿发热,如要明确辨证诊断,在治疗上取得滿意的效果,即需要注意如下各点:
一
询问病史
对于小儿发热的病证,首先应了解起病的缓急,发病的季节、居家的条件和地区、疫病的流行情况,曾经患过何种传染病、预防接种如何,有无可疑传染病的接触史,有无发病诱因,以及发热的时间,部位、程度和病程转变、治疗经过等等。
二
查明病因
小儿发热虽是一个症状,但有无故而发热者,正如王肯堂说:“热之始发,必有所因。”如查不出原因而盲目对症治疗,是难以达到预想结果的。
寻求发热的原因,借用现代医学的各种仪器及实验室检查,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如单从这个角度要找出所有发热的原因,也是十分困难的。除此之外,最主要的还要从中医辨证诊断的角度去寻求发病的原因,审因求治,方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例如某些急性疾病,如湿热、伤食发热,某些慢性病如阳虛、阴虛发热等,单靠实验诊断是不易査出发热之因的。若能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去处理,往往又可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小儿时期,由于获得性免疫力逐渐减少,对于传染病的感染机会亦逐渐增多,发热的机会亦逐渐增多。风疹、水痘、痄腮、喉痧、白喉、晕噘、肺炎、时疫感冒、春瘟、暑瘟、湿蕴、传染性肝炎、败血症,痢疾、疟疾、急性血吸虫病等均有发热的症状出现。
其他局部感染疾病如嚎耳乳蛾以及痛肿,疖疮等亦可产生发热。另有血虚、白血病等也有发热的现象,除去上远疾病,经用现代医学检查,一时不明原因者,诸如外感风寒,湿邪内蘊,食停中州、阴虚液竭、阳虚气弱、血虚精耗、五脏积热、胃热便结、惊恐内迫等等,均可致小儿发热这些发热,需用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方能得到缓解或治愈。
三
观察热型
1.稽留热:体温较高,常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见于斑疹伤寒,化脓性乳蛾,时疫感冒以及西医所称之大叶肺炎、流脑等。
2.驰张热:体温高度不一,早晚相差在1℃以上,但体温不降至正常,可见于胺*血症、败血症、肝脓肿等。
3.消耗热:体温的变动很大,往往在早晨体温降至正常或以下,午后夜间体溫可高达40℃,常见于严重的脓*血症,阴虛发热(重症肺痨),血虛发热,食积发热和湿热等。
4.间歇热: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地出现,每隔1-2日交替一文,多见于疟疾、少阳证等。
5.再发热:较长的发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或发热数日之后,经过较的静止时间,出现发热。前者多见于回归热,后者多见于湿温痿痺(脊髓灰质炎)等。
四
检查体征
1.注意一般情况,发热有汗无汗,出汗的时间、部位、性质和多少,有无恶寒战栗。
2.全身皮肤、口腔粘膜,眼珠巩膜等有无黃疽、瘀点、皮疹和溃疡等。
3.全身浅表淋巴结和局部淋巴结有无肿大或压痛。
4.注意有无肺部及胸膜病变。(结合现代医学检查)。
5.心下胁下有无痞块和压痛。
6.腹部有无拒按和癥瘕痞块。
7.口腔、咽喉部有无红肿烂。
8.注意舌质颜色,或红或绛或紧,有无舌苔,苔的颜色、厚薄,腻与不腻,粗糙或细滑,有无津液、裂痕、齿痕等。
9.脈象:注意浮、沉、迟、数、紧、弦、滑、濡、芤等脈象。
五
辨证施治
小儿发热一证,前人依据其发热的征象不同,在古医籍中,具有各种不同的名词。有以病因而命名者,如风热、湿热等;有以病名而命名者,如疮疹热、疟疾热等;
有以发热部位而命名者,如额热、伏热等;有以脏腑气血而命名者,如肺热、胃热、血热、卫热等;有以发热的特点而命名者,如乍热、潮热等,有以发热的性质而命名者,如虚热,实热等;
有以发热的程度而命名者,如乍热、潮热等;有以发热的时间而命名者,如夜热、日晡热等,名目繁多,难以例举。
但在辨证分型上,不外寒、热、虛、实四类。正如余梦塘《保赤存真》说:“小儿之病,初起无不发热,然大纲不外曰者,曰表热,曰里热、曰实热、曰虚热,以此辨之,昭然无遁形矣。”
然曰者之中,又当详其病因不同,证候各异而施治。薛镗《保婴撮要》云:“小儿之热,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不同,虛、实、温、壮四者之不一,及表、里、气、血,阴、阳、浮、陷,与之风湿、痰湿,各当详之。”茲就其各型常见发热例举于下:
一
表热类举例
1.风寒发热型:
主证:发热无汗,踡缩畏冷,头身疼痛,鼻流清涕,咳嗽声重,口和不渴,二便自调,唇舌淡红,指纹青红,脈象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例:荆防败*散《证治准绳》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羌活独活桔梗枳壳川芎茯苓薄荷甘草(一方有生姜、无薄荷)
2.表寒血热型:
主证:发热无汗,头痛恶寒、鼻流清涕、口干不思饮,或身发斑疹,或衄血,二便自调,面赤腮红,唇色深红,舌尖边红绛,舌苔白薄,脈浮紧数,指纹青紫。
治法:散寒清热、凉血育阴
方例:新制荆防败*散(即验方清凉败*饮合清心凉膈散加减而成)。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栀子*芩黃连生地赤芍甘草
3.三阳合病型
主证:微恶风寒,一身大热,头身疼痛,鼻干心烦,眼眶疼痛,口苦口渴,唇红舌赤,舌苔*白相兼,脈象红数,指纹青紫。
治法:解肌清热
方例:柴葛解肌湯《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羌活白芷*芩白芍桔梗石膏甘草生姜大枣。
4.少阳发热型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头昏目眩,唇舌正红,苔白或*,脈象弦数,指纹青紫。
方例: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芩半夏*参甘草生姜大枣
5.风热发热型
主证:发热有汗,鼻流浊涕,咳嗽口渴,或见咽红,头昏多眵,唇红舌赤,脈象浮数,指纹青紫。
治法:辛凉解表
方例:银翘散《温病条辨》: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芦根竹叶牛蒡香豉桔梗甘草
6.伤暑发热型(阴暑)
主治:发热无汗,恶寒流涕,头痛身疼,心烦气短,唇舌正红,舌苔白滑,脤象浮濡,指纹青紫。
治法:祛暑散邪
方例:香茹饮《局方》:香茹厚朴扁豆
7.湿热发热型
主证:流涕咳嗽,日晡发热,身热不扬,头昏身重,胸痞不饥,渴不思饮,或见咽红,大便稠粘,小便短少,唇舌色红,舌白或*面厚腻,脉象濡数,指纹青紫。
治法:化浊宣痺,清热渗湿。
方例:加减木贼宣痺汤(即上焦宣痺汤合景岳木贼煎两方加减而成):枇杷叶、玉金、射干、淡豆豉、通草、*芩、半夏、青皮、槟榔、芦根、木贼、滑石。
二
里(实)热类举例
1.阳明潮热型
主证:壮热烦躁,大渴引饮,胸腹痞满,大便燥结,谵语狂乱,舌质深红,舌苔脉象洪大或沉实。
治法:热在阳明经证者,清热除烦;热入阳明腑证者通腑泻热。
方例:
(1)阳明经证者,用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梗米,甘草。
(2)阳明腑证者,用大承气汤《伤寒论》:芒硝、大*、厚朴、枳实。
2.暑热发热型
主证:发热自汗,大渴引饮,头昏心烦,躁扰不寐,大便或秘,小便短少,面赤唇红,红苔白,脉象虚数,指纹青紫。
治法:清凉祛暑。
处方:清凉涤暑方《时病论》:滑石、甘草、连翘、茯苓、扁豆、青蒿、西瓜翠衣。
3.心脾积热型
主证:壮热口渴,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诞液直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脉象滑数。
治法:清心导赤,通腑泻热。
方例:集成沆瀣丹《幼幼集成》:大*、*芩、黃柏、连翘、赤芍、滑石、槟榔、黑丑、枳壳、川芎、薄荷。
4.肝胆湿热型
主证:发热有汗,两目赤肿,流泪眵多,头昏口苦,大便或秘,小便短赤,唇红舌赤,舌苔*厚,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泻胆、泻火利湿。
方例: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胆草、生地、当归、栀子、*芩、前仁、泽泻、木通、甘草、柴胡。
5.气营两燔型
主证:壮热有汗,烦躁口渴,或发斑疹,大便或秘,小便短赤,舌质尖边红绛,舌苔*糙,脉象洪数。
治法:气营两清,透热转气。
方例:玉女煎《温病条辨》:玄参、生地、麦冬、知母、生石膏。
6.营血郁热型
主证:发热无汗,口干不饮、谵语直视,烦躁不眠,舌绛无苔,脉象虚数。
治法:清营解*,凉血育阴。
方例:清营汤《溫病条辨》:犀角、竹叶心、生地、玄参、麦冬、丹参、银花、连翘、*连。
7.伤食发热型
主证:暮夜热甚,手心发烫,腹皮灼热,上热下寒,夜臥不安,噯腐吞酸,胸痞腹胀,大便或秘,或下泻完谷,面色青*,山根青色,唇红舌红,色苔白厚,指纹紫滞。脉象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例:保和丸加味《丹溪心法》:陈皮、法夏、茯苓、连翘、山楂、神曲、麦芽、菜菔子、青蒿、胡*连。
三
虚热类举例
1.阳(气)虚发热型
主证:身发高热,虚汗常出,四肢厥逆,倦意无力,懒言息微,气短神祛,大便泄泻,面色?白,唇色淡白胖嫩,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指绞红淡。
治法:甘温和胃。
方例:六神汤《温热经纬》:*参、白术、茯芩、山药、扁豆、甘草。肢厥脉微者,可用桂附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制附片、肉桂。
2.阴虚发热型
主证:发热夜甚,五心潮热,盜汗咽干,身体消瘦、两颧发赤,舌质鲜红,舌苔少或无苔,嘴唇干燥,脉象虛数,指纹紫滞。
治法:养阴润燥,清热除蒸。
方例:秦艽別甲汤《卫生室鉴》:地骨皮、乌梅、青蒿、银柴胡、秦艽、知母、当归、别甲,或用青蒿别甲湯《温病条辨》:青蒿、别甲、生地、丹皮、知母。
3.血虛发热型
主证:发热夜甚,头昏眼花,口燥咽干,或烦渴不眠,颜面苍白,两颧发赤,大便燥结,舌质淡白,嘴唇樱红,舌苔白薄,脉象虚数,指纹淡红。
治法:益气补血。
方例:圣愈湯《兰室秘藏》:熟地、当归、川芎、芍药、人参、*芪(一方有生地无芍药)。
4.肾阴亏虚型
主证:长期低热不退,午后夜间发热明显,手足心热,两颧发红,身体瘦弱,盗汗咽干,舌红苔少,脉虚细数。
治法:滋水补肾,酸甘化阴。
方例:六味地*汤加味《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云芩、龟板、別甲、首乌、乌梅。
上述十余种小儿发热的证型,仅举其一般小儿内科杂病常见者,另有小儿各种传染病的发热不在此例。至于小儿发热的治法,亦仅举其大概。在临床上还需机灵掌握、活用原则。
总之,必须强调审因求治,应当遵循周慎斋所说:“中风有热先除热,热里逢虚先补虛,风热解之,风热利,冷温积下病根除。”及冯楚谵所说:“必求其所因以调之。”
如见表症无汗者,当从汗解,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里热便结者,当通腑泻热,即《医医病田》所谓“急下以存阴”;
内有积滞者,当消积导滞,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中满者泻之于内”;
阳虚发热者,当引火归源,即《内经·素问·至寘要大论》:五太仆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发热者,当养阴滋液,即王太仆所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者,当滋水补肾,酸甘化阴,即吴鞠通所谓:“存阴退热为第一妙法,存阴退热,莫过于六味之酸甘化阴也。”
▽▽五运六气脉学
针灸
振荡中医经方
腹诊
儿推
艾灸
节气获取干货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