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药解表功效的辩析
TUhjnbcbe - 2025/1/8 23:26: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www.wzqsyl.com/bbzs/tsjs/

“解表”一语,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曰:“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并仅见于本条。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注曰:“解表与发表不同,伤寒病初之表当发,故用麻黄汤,此以汗后之表当解,故曰宜桂枝汤,言与中风之表同,当解肌而固卫也。”故所谓“解表”仲景实指与麻黄汤相对而言发汗作用较弱的桂枝汤的功效,与“解肌”含义相似,后世所谓“解表”为解除表证或解除肌表之邪,在《伤寒论》中多称“发汗”。“发汗”在《伤寒论》中共见85次,远远超过使用“解表”一词的次数。“发汗”一词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并自仲景以后至19世纪50年代,曾广泛用作中医治法术语及方药功效术语,又称“发表”。但随着中医对表证认识的深化和治法的发展,发现有的表证并非汗解所宜,不少常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亦并无明显的发汗作用。因此,“发汗”或“发表”这一术语渐为“解表”所取代,概念的内涵已渐从侧重于“发汗解表”嬗变为“解表”,而不论其方药是否实有发汗作用,从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现代中药、方剂教材及《中国药典》均已普遍使用。但“解表”作为中药功效术语,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1.“解表”的含义太广,缺乏专指性

在《伤寒论》中,解表系指通过发汗以解除在表之邪的治法和方剂功效,现已不强调“发汗”而着重于解除表证。如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称:“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在其“解表药”一章之“辛凉解表”一节所讲解的药物中,桑叶、菊花、柴胡、蝉蜕等药并无明显发汗作用。且古今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外感表证或温病初起之表证的银花、连翘等药,亦无明显发汗作用。因此,现代中药学中使用“解表”一词的含义,既有发汗的含义,又不局限于发汗,实可理解为“解除表证”。从理论上讲,“表证”是与“里证”相对而言的,而人体疾病无非表证和里证。用于治病的药物,除了治表证的,就是治里证的,则药物功效仅有“解表”和“治(解)里”。这显然不能反映现代对中药功效认识更加深入细致的实际情况,也失去了对中药功效认识和总结的意义。因此,“解表”作为中药功效术语,失之于笼统而无专指性。

2.“解表”没有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难以表述药物的直接功效

中药治疗功效可分为对因治疗功效和对症治疗功效。对因治疗功效不外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正常状态。简言之,即祛邪去因、扶正、调理脏腑功能。就“解表”而言,作为中药功效术语,其概念未能表达出祛除导致表证的具体病因病邪的含义,因而难以表述药物的直接功效。即以“解表”的代表药物麻黄为例,从其实际功效来看,应是“发散风寒”,从其具体作用表象来看,应是“发汗”而“解表”。因此,当仅言麻黄“解表”时,实际上是隐含了“发散风寒”或“发汗”的含义。从另一个角度看,能解除表证的药物,并非均可称为“解表”药。如人参大补元气,通过扶助正气而消除或改善了“表证”,但中药学中并没有以此而认定人参有“解表”的功效。因为中药功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解表功效的辩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