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九月,在豫陕两省交界的三门峡市卢氏县,漫山青绿,风景如画,一派生机勃勃。
过去,这里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丰硕战果。现在,这里兴产业、促振兴,谋发展,脱贫基础更稳固,群众生活更幸福。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河南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各项措施落地。从去年10月份开始,郑州对卢氏结对帮扶持续深化,帮不足,扶弱项、补短板,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帮扶不间断脱贫成果可持续
卢氏县兴贤里社区群众家门口就业。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多渠道促进脱贫户劳动力就业是关键。
在卢氏县兴贤里社区办事大厅,摆放着一台公共就业服务智能终端机,屏幕里不停地滚动着招聘信息。“通过身份证识别,随时查看招聘信息和企业情况。”卢氏县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王炳强介绍。
荆海军,是卢氏县官道口镇果岭村的一名脱贫户,通过便民服务大厅就业信息终端查询到匹配的岗位信息,现在在郑州市二七区君有福食品有限公司务工,每月收入元。
“通过入户排查、建立信息库和就业动态管理台账,引导群众走出去。”卢氏县兴贤里社区负责人李海丽说。
自郑卢结对帮扶以来,郑州市投入万元援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在各乡镇、社区安装24台就业信息化终端设备,实现了两地就业信息共享,此外,还通过举办招聘会、技能培训等形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群众就业能力。
郑卢小学的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杨晓娜摄
秋日的午后,阳光洒在明亮的教室,墙上挂着75寸的多功能教学一体机,孩子们在认真听讲。郑卢小学是年郑卢对口扶贫援建项目之一。“学校一共名学生,70.2%的孩子来自移民安置区,基本满足附近孩子入学问题。”郑卢小学校长谢慧峰介绍。
“餐厅有免费午餐,还有图书室、放学后会和同学们打球,晚上在学校住宿。”六年级一班的何川越腼腆地说。
秋日的午后,“郑卢小学”几个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杨晓娜摄
下一步,郑州市农科路小学将与郑卢小学结对。今年9月份,郑州市教育局遴选78所学校与卢氏县86所学校分别结对,开展送教、跟岗等结对帮扶活动。自开展教育帮扶以来,郑州市投入教育帮扶资金万元,派送余名老师到卢氏68所学校支教。目前,卢氏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数量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卢氏县妇幼保健院一位儿科医生正在接诊。杨晓娜摄
在卢氏县妇幼保健院,崭新的大楼矗立,门诊大厅人流不息。“医院试营业20多天,门诊量翻了一番,开放床位张,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卢氏县妇幼保健院院长靳朝辉介绍。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乡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卢氏县双龙湾镇曲里村卫生室。杨晓娜摄
在卢氏县双龙湾镇曲里村卫生室,村医莫长旭边说边忙。“政府投资20万元,配备了诊疗设备,小病不出村,有病及时随访。”
“有个头疼脑热的,看病可方便,不用来回跑。”
“随时喊,随时到”。
现场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
健康帮扶以来,郑州市投入1.2亿元,新建了卢氏县妇幼保健院,建成了42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为个标准化村卫生室设备配备到位,为20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医务车辆和医疗设施设备,补齐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弱项,缓解了农村偏远地区看病难问题。
产业帮扶是根基“输血”变“造血”
脱贫户郭健春正在整理菌棒。杨晓娜摄
郭健春是一名脱贫户,今年56岁。在卢氏县横间乡代家村基地承包了20座食用菌大棚。“今年行情好,出菌率好,每斤4块钱,一个菌棒产2斤半,一年下来收入30多万元。”说话间,老郭喜上眉梢。
为了助力产业帮扶,郑州市财政出资万元投入“河南农兴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卢氏县带贫龙头企业。年8月,作为带贫企业之一,河南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推行大棚租赁形式和香菇大棚合作经营模式。老郭就是第一批受益者。
“目前,我们帮扶建档立卡脱贫人,贫困户家庭人口人,发放贫困户劳务工资.65万元,户均85元。”该公司财务经理张林介绍。
这只是郑卢产业结对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助力。连翘产业是卢氏县五大产业链之一,总面积超万亩,年产量超过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如何发挥科技力量,通过提供人才、技术支撑,让科技帮扶效益更长久、更可持续?今年5月份,由郑州市农科所牵头,在卢氏设立科技创新卢氏试验站,开展连翘组培苗研究实验。
“老师,空气干燥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可以用加湿器吗?”“培养室的空气越干燥越好。”“生根的已经有愈伤组织,这株有生根的迹象。”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