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英国脱离欧盟的正日子。我是双黄连,我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它们仨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南京大学科研专家研究成果表明:针对本次疫情,金银花成分或许有用。
我是双黄连,我先见到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我广谱抗病毒、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刚高兴起来,我在药店被抢光了。腾讯药典抓紧辟谣,丁香园揭短上海药物所。我还是我。
我在百度百科声明:平日里,我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剂型有颗粒剂、口服液、注射液等。体外试验说明有抗病毒效应。
是药三分毒,使用我还有三不准:不得同时服滋补中药;风寒感冒不适用;忌烟酒并要饮食注意。三提醒:慢性病严重者应遵医嘱;发热超过三十八度应就医;服药三天无缓解应就医。
开场白说完,我仍是中成药界的普通一员。对这次“莫名火起来”,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想对科研专家说一点建议
急也莫急
当今时代,虽然生化药物风光无两,振兴传统中医药任务在肩。针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中药理论方面的、生物科技方面的科研专家一本将心照明月,一定要把成果放稳妥。
当体外试验、生化试验证明双黄连、金银花有一定针对作用后,按现代医药为某种适应症研发、使用的惯例,起码要有临床一些客观评价。非常时期,可以特殊折中,但严谨不能废。
众所周知,双黄连口服液是非处方药,平日里广泛使用,安全性上可圈可点。但任何药物都有禁忌事项和不良反应概率,这得强调。国内专家去新英格兰发文章,都懂得要自圆其说。
等也莫等
一提到双黄连、板蓝根,或任何一种其他中药在焦点大赛道上跑出些身位,必然有高调质疑者,其中包括:笃信唯有化药、生物药拯救人类疾苦的科研斗士。中药,你的循证证据呢?
这一类专家的科学视野是:别跟我说中医药理论,我没学也不懂。你的用药者是不是现代人?那就得按现代医学技术来评价。中国有句俗语:病急乱投医,形容病人愚昧,及患者权利。
不妨以常见中药和新生物药比:目前,两边都没出现有科学说服力的特效药,此其一。新生物药容易循证有效,但安全风险不知道,此其二。常见中药或许临床有效,安全风险较小。
再说可及性方面。常见中药,好找好买。也是在最近,科研单位首批先是列了三十个药,后来又强调了三个药可能治疗有效。但社会轰动不大,原因:一是太贵;二是信息极不对称。
怼就怼实
大家都在为双黄连货柜清空的社会现象做辩论,其中仅有一些是科学家,少部分是作家,比如我,大部分是议论家。辩论场景很热闹,然而一地鸡毛无人扫,我看:谁彼此都不够科学。
在我看来,坚持有效的科研专家就要坚强坚持,不仅坚持,还要把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的研究思路说明白,把研究方法和问题阻碍剥开来,抛玉引砖、欢迎查表,敢于为研究成果负责。
可惜国内科研圈里,专家去评价专家的风气不兴,或者跨界、跨行的现象严重。你指肩膀头子,他揣胯骨轴子,应该有一说一、就一说一。站台的院士多,我们要多鼓励不知名学者。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科学规律,是科学竞争规律。院士长于理论、长于坚持,科研后生们长于实践、长于发现。后生们不一定年轻,但对科研挑战永葆年轻谦卑心态,比如屠呦呦。
想对媒体和网友说点争议
媒体之争
官媒爆出双黄连药用研究的新闻,我看到两点积极现象:一是大家会相信,官媒有效率、有公信力;二是官媒及时补充发布消息,讲责任担当、务实。官媒出发点是以科研宽慰百姓。
当自媒体吐槽官媒,一些医生咖揭底上海药物所时,我感受到了百家争鸣。这一直是个褒义词,但在非常时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争议的科学质量、文明水平、实际用处值得警惕。
媒体所起的作用,不是跟风随便弄潮,而要审视自己有什么影响。因为受科学专业的限制,媒体间的任何发布和反驳,应据实有来源,务求问明问细,可以怀疑别的,也要怀疑自己。
药物之争
仅双黄连口服液,在国内生产厂家有十家以上。有声音质疑科研专家此次研究成果是与背地里的相关药企串通一气,看来是真眼红、不动脑。双黄连口服液想躲地方带量采购还来不及。
非要说带节奏的话,科研单位首批推荐三十个药物,垄断更甚、指向更明、药价更贵,更有嫌疑。双黄连作为常用药,群众即便不抢,从院内推广和线上下零售,有效期内也不会剩下。
说双黄连及其他中成药在抗击本次疫情绝对无效的药企,还有谁?可以借一步说话。新型冠状病毒一夫当关,各方药物万夫莫开。现在是千帆竞渡的时候,也是审视成见的关键窗口。
网友之争
我相信群众是有大智慧的,也支持中药积极探索抗病毒。我恨我自己就是没抢着,再给一次机会,也怨我自己大概没想去抢。已经抢到双黄连的同志们,辛苦了。注意看使用说明书。
有人怨你们因为抢购药品,浪费了口罩。这一条站不住脚,只因是太文艺的杜撰了。你们有没有觉得售价高?这才是大家该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