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河南日报今日整版推出你好,小康三门峡特刊
TUhjnbcbe - 2024/10/6 17:04:00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

乡村振兴迈大步崤函小康路更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赵力文

回顾往昔,久久为功,筑就脱贫攻坚崤函路;展望未来,砥砺前行,迈出共同富裕新步伐。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曾经,这里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村数量约占全省总数的1/5,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人数占全省的1/4以上。在脱贫攻坚路上,三门峡市坚决扛稳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全市名驻村干部、4.5万余名帮扶责任人和乡村干部一起,走遍深沟远山、走进千家万户,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倾力奉献、苦干实干,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汇聚起全面建设现代化三门峡、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卢氏县范里镇前窑村,一串串红辣椒点亮田间,农户脸上笑开了花聂金锋摄

8年来,三门峡市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22.4万余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5万余名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顺利脱贫摘帽,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能力和活力明显提升。

在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村民曲淑芳的昔日荒宅如今旧貌换新颜,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聂金锋摄

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三门峡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和根本之策,依托资源优势及自然禀赋,以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个,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卢氏县的食用菌、中药材,灵宝市的果品、蔬菜,陕州区的苹果、畜牧,渑池县的“双椒一药”,湖滨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城郊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金融活水助发展。探索形成金融扶贫的“卢氏模式”,有效实现了扶贫小额信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可持续”,扶贫经验在全省推广。截至年12月底,全市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30亿元,精准扶贫企业贷累计投放笔7亿多元,带动贫困户户。

乡间公路穿行在卢氏县广袤的大地上,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出行难题,成为当地群众的小康路聂金锋摄

加快推进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80.14万人次。新建、改扩建薄弱学校所,实现了乡镇及以上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全覆盖。为所有贫困群众建立了医疗“五重防线”。建成农村集中饮水工程处,对个行政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巩固提升。在全省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成个安置点。农村危房改造动态清零行动任务完成。

基础设施面貌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交通运输、通信网络、文化设施、环境状况全面改善,全市共完成农村公路村道建设公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其中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通班车、通动力电,全市农村实现了4G网络和光纤全覆盖。

脱贫摘帽,只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以来,三门峡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统揽“三农”工作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和社会工程,不断提升产业收入、稳定就业收入、开展消费帮扶,让群众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陕州区北营村:地坑变景区村民都获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赵力文通讯员肖伟

9月25日,秋雨中,记者走进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只见一排排两层楼房整齐矗立。

村民赵拾星的小院干净整洁,架子上摆放着一盆盆花卉,淋湿的绿叶红花格外抢眼。进入屋中,一家人正坐在沙发上一边唠嗑,一边看电视。

节日期间,地坑院璀璨夺目王琳摄

赵拾星是陕州地坑院景区的搬迁户,他说,过去北营村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生产生活艰难,地坑院窑洞开发成景区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地坑院这一宝贵文化资源,陕州区倾力打造陕州地坑院景区龙头旅游项目,建成了休闲广场、22个地坑院组成的民俗园、马嵬驿(陕州)小吃街百味巷、陕州古街百艺苑等。

年景区开业以来,当地农民成了最大受益者。为做好群众安置工作,陕州区在北营村建了社区,同时配套建设了水、路、电等基础设施。涉及景区开发的农户搬迁到新社区,他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陕州地坑院景区保证每一位村民就业,并为做生意的村民免费提供商铺。

赵拾星的两个儿子每人有一套安置房,一个儿子在景区上班。赵拾星本人也在小吃街上开了一家老酸奶店,收入颇丰。

目前,北营村有多名村民在地坑院景区从事保洁、保安、服务等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有一些村民在家门口摆摊卖麻花、蜂蜜、核桃等土特产。

在北营村社区门口开了一家小商店的村民张勋让说,他期盼着疫情早点儿过去,大伙儿憧憬着美好未来,不少村民打算再干点新营生增加收入。

灵宝市姚院村:金秋果飘香采摘销售忙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赵力文通讯员何金朝

9月24日,在灵宝市寺河乡姚院村村民韩同雷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来自省内外的50多名游客正在采摘,欢声笑语飘荡在果园。

“看看这苹果长得多好,按照目前价格,我家20亩果园净收入能达40多万元。”韩同雷把账一算,脸上乐开了花。

姚院村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全村户家家种苹果。由于特殊的高山气候条件,加上村民们多年积累的果树管理经验,姚院村的苹果个大色艳、酸甜脆香,深受客户青睐。该村现有苹果种植面积亩,年产优质苹果万公斤、收入超万元,年人均纯收入2.8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姚院村以打造百年果园和绿色苹果生产基地为核心,加快推进老果园改造、品种结构调整、绿色有机生产,建成了永辉果业、鲁家果园、现代农夫产销基地,形成了“示范园+采摘园+美丽乡村+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苹果小镇的建设,姚院村的苹果产业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积极发展采摘游、研学游等新业态,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还纷纷尝试在电商平台销售,利用直播带货把优质苹果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还在尝试果树认养,让外地客户通过摄像头全程看到自己认养的果树的生长、采摘过程,然后我们将收获的苹果通过快递发送给客户,不出3天,新鲜的苹果就会送到全国各个地方的客户手中。”寺河乡党委书记李朝博对这种新潮的苹果销售模式充满信心。

义马市河口社区:念起“樱桃经”打好特色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赵力文通讯员苏浩然

“九月里,程村葡萄南河梨,河口网红打卡地”……9月25日,在义马市农民丰收节上,一句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道出了如今义马市农旅产业发展的特色与新意。

山水环抱的自然条件让义马市东区街道河口社区成了樱桃生长的绝佳地。从年开始,当地樱桃种植从零星几棵发展到如今的多亩,家家户户都念起了“樱桃经”。

“早起的树木有钱赚。”果农郭宏德道出了获得高收益的秘诀。他说,要想让樱桃提前上市,卖上好价钱,就得让果树提前休眠、提前破眠。

如今,果农们不再满足于粗放式的露天种植,家家搞起了设施农业。日光温室里的樱桃,在春节期间便能成熟,每斤能卖到元,结多少就能卖多少,供不应求。

当地果农还拉长了樱桃产业链。樱桃不仅可以吃,还被加工成了樱桃酒、樱桃醋,甚至化身樱桃面膜。

这几年,义马市抓住特色农业发展机遇,引导群众种植花椒余亩、核桃余亩、大樱桃余亩,还种植连翘、金银花、丹参等中药材超亩,特色农业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每亩地比传统玉米、小麦农作物的收入平均增加元至元。

义马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正引领越来越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路。未来,义马市还将打好特色农业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描绘更加多彩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湖滨区富村:种下大棚菜走上小康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赵力文通讯员张玉

9月24日,中雨,驱车在三门峡市湖滨区交口乡富村的田野上,车窗外,一座座白色大棚在雨雾中闪过。下车走进路边的一座大棚,暖暖的大棚里白色的小花在绿油油的豆角苗间若隐若现。

“我有6个温室大棚和4个简易大棚,种了豆角、西红柿等蔬菜,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和信息部,专门帮我们农户销售蔬菜,西安、郑州等地批发商上门收购蔬菜,每年收入20多万元……”正在为豆角缠苗的张军廷高兴地说。

“以前只想着自己种过菜,不参加学习也没问题,没想到种大棚菜还要有专业技术才行。”体会到技术重要性,张军廷不但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还在政府组织下免费外出参观学习。

富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西东告诉记者:“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富村,年前年人均纯收入不到元,现在年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全村蔬菜大棚达到个。”

“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不但住上了新房,家里电器一样都不少。今后还想再增加几个大棚,攒钱在城市买房子……”张军廷对未来充满信心。

今年年底前,湖滨区将继续在富村投资万元用于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5座,提升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千亩蔬菜示范园,湖滨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卢氏县新坪村:青山环绿水振兴图景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赵力文通讯员张海军

9月24日,雨水冲刷后,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变得更秀丽了。

新坪村有两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都离不了“水”:豫西大峡谷一年漂流门票、观光车等景区直接收入多万元;豫西百草园山环水绕,花果飘香,犹如江南水乡。每年春夏秋三季,这里的游客总是熙熙攘攘,村民陈彦生家里开办有一处农家乐、一处民宿,30个房间在周末和节假日往往一床难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户0多口人的新坪村早已脱贫致富,该村党支部书记鲁彦玲介绍:“一些农户躺着也能赚钱。豫西百草园28户老房子入股,豫西百果园40多户亩土地入股,发展20多个新品种水蜜桃,收获时节刚好是旅游旺季,效益很不错;山水隐庐民宿是26户搬迁群众拆掉旧房以宅基地入股建设的,分红收益都不错。”

年新坪村旅游开发前,曾经是官道口镇最偏远、最贫穷的村。现在,镇政府成立了景区管委会,村里建起了旅游专业合作社。

景区每年还拿出几十万元为村民缴纳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费用,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家庭,还经常举办文艺晚会。村里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光是戏台就有两处,综合文化活动广场就有3个。

近年来,县林业部门陆续在当地实施飞播造林2万亩;村里也先后通过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林1余亩,种植蜡梅、海棠、芍药、牡丹等景观作物余亩,“四季有花、三季有果”,村民收入越来越多。

“青山绿水流金淌银,我们走在振兴路上。”鲁彦玲骄傲地说。

编辑:王万红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日报今日整版推出你好,小康三门峡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