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顺草沟纪事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4/9/11 0:28:00
                            

刊发在《石家庄日报》报样

陈晔简介

深秋,顺草沟第一书记张溪涌(左)走进白菜地,帮村民绑白菜。

◎报告文学

□陈晔文/图

这里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孟家庄镇最北端。过一道梁是灵寿县。

海拔米的顺草沟村,有共青团石家庄市委驻平山县孟家庄镇顺草沟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张溪涌驻村五年。从开始到结束,一竿子插到底的扶贫干部不多,他是其中之一。今年五月,张溪涌获全国优秀团干部称号,是河北省唯一因扶贫获得此荣誉且如今还坚守在扶贫一线的团干部。

是什么让他坚持五年?

顺草沟到底哪里让他牵挂?

海拔千米。高耸入云端。河的源头。明长城下。

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也是中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扶贫日当天,我在革命老区平山县深山一线扶贫工作组过“节”。这“节”意义深远。

下午二时,车内温度21摄氏度。一个多小时后,从西阜高速下车,向左进沟降为17摄氏度。从会口村沿沟开车,逐步攀山,下午四时多到村。此时,海拔米整,别的地方还阳光灿烂,而这里见不到太阳——高山挡住了。

张溪涌,他的名字注定他是涌动的溪水。顺草沟是岗南水库文都河源头,河沟狭窄,沟里溪水一年四季长流。这里水好,五年来,他烧水用的壶一次未洗,因无水垢。

他们住在顺草沟的一个自然村安门村。上一任石家庄市司法局扶贫同志住另一个自然村碾盘村。原工作组住碾盘村靠西坡根民房,该村因大山遮挡,手机没信号。打电话要往村下走老远才能接通。村里没小卖部,要买生活用品得到五里外六亩元村。原因是开小卖部,卖不出东西。

一所农家院。冷夜,寒星。三个扶贫人。

晚上九时,顺草沟村扶贫工作组驻地,温度为5摄氏度,穿西装的我打了几个冷战。我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想更多了解、感受他们的扶贫生活。屋里没座,我们干脆站在院子里说话。

工作组组员刘立强披一件羽绒服,在房东家旧彩电前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决战脱贫攻坚新闻。

一只刚出窝的小白猫跑进来,它是房东刚捉来逮老鼠的。

“刚来,老鼠扰得睡不好!”

越晚,气温直线下降。张溪涌说:“我们回屋聊吧。这里3号下霜了,车窗上的玻璃冻了冰。”

院子冷,我愿意感受这份真实的体验。没有灯,天空散着一些亮晶晶的星星。

“在城市你看不到这么亮的星星。”张溪涌突然像一个诗人。

院中一米见方的池子里种着大丽花,大丽花后有一棵树,黑夜只见树枝树叶,看不清是什么。是梨树吗?房东阿姨说:“是杏树。他们来那年还是核儿,现在是树,今年第一年挂果儿,杏梅!”

这棵杏树让我联想到鲁迅笔下的枣树。杏树只有一棵,是他们扶贫那年才出的,是“五岁”的树了。五年来,顺草沟脱贫;杏树挂果,还是杏梅。杏梅好吃,甜!

回屋,房东郝青怀沙发上坐,怀里抱脸盆,盆里是今年的新玉茭,王茭不强。他管玉米叫玉茭,也叫玉黍黍。

“剥了,给猪吃哩!”

他年肺癌做手术:“出门的营生干不了,只能干一些不出门的营生。”

他给我讲了很多事。说一会儿气喘,而后陷入沉思……

一盘炒鸡蛋,一条下午从石家庄买的罗非鱼。一袋榨菜,一碗粥。馒头是房东阿姨蒸的。晚饭非常简单,不如普通农家餐桌丰富。

“鱼比肉便宜。”猪肉四十元一斤,买一斤肉,能买一条鱼。经费少,只能精打细算。村里没地方买菜。要买菜得到四十多里外的宅北乡。

“陈老师,我们就这条件。”

“没事儿,挺好。”

白菜还在地里。临近霜降,刚绑了白菜。今年土豆歉收。

下午到村后,张溪涌觉得腿凉,回屋加了条秋裤,我们就开始入户。两个小时,我们走了七八家贫困户。太阳被山挡着,天色老早暗下来。我们想在天黑前多走几户,村里老人们睡得早,所辖村相隔几里,能赶往前赶。

十月,这里要穿薄棉袄。屋里未生火炉前,军大衣羽绒服已常穿了。张溪涌自豪地说自己学会了生火和烧煤。

晚上我和房东聊。五年来,他们和驻村工作组吃住一起,已是一家人。

进屋前,院里石头地上堆着一堆白萝卜,房东阿姨在水管下冲萝卜。为省电,她不开院灯,灯光从屋内玻璃上射到院子里。没有月亮,只有星星,院子不亮,但能看清。冲干净后的萝卜像皮肤白皙的女人,那种白是刺眼的白。水凉,她用刷子刷。她67岁了,男人有病,气力活儿一点儿也帮不上,有活儿她就“使”工作组。最大的刘立强也比他们家老大小。老两口儿把他们当自己孩子,他们腾出三间屋让工作组住。村委会冷锅冷灶,孩子们不在家,老两口儿住,显得冷清。

张溪涌说:“叔叔阿姨,你们就把我们当自家孩子。”

房东阿姨在院内擦萝卜条儿。等我和房东聊完掀门帘出来,眼前一地皎洁月光。这月光是阿姨手中擦板儿擦出来的。一地月光一会儿被她摊开,片儿越来越大,院子里大丽花也被传染了,在寒夜中盛开。

阿姨不多说话,问一句说一句。

刘立强横披棉袄进来。五年驻村,他的衣着越来越像农民。他把地上的小猫抱走:“天冷了,给它搭个窝儿。”

扶贫送温暖,对动物也心善。

张溪涌吹吹口哨,刘立强啜啜嘴,小猫就过来了。有猫在,老鼠少。组员陈虎山睡小偏房,单间,特殊待遇!按说名字里有“虎”胆儿应该大。一天夜里,他觉得脚心痒痒,猛一抽脚,被窝里跑出一只老鼠。我那个娘!原来是老鼠进了被窝替他“挠痒痒”。他名字里有“虎”字,却是“纸老虎”怕老鼠,第二天他和刘立强换了屋,坚决不住小偏房。

晚上,我睡张溪涌屋。房东拿来一套没盖过的被子:“冷了,再压一条。”

换了地方,睡不着。

他们初来也这样吧!

“进我们村,两边全是花。”

临近顺草沟,张溪涌自豪地说。

别的村路两边都是一米左右的野草,而顺草沟的村前屋后路旁,深秋时节却开着多色格桑花,各色步步高,黄的江西腊。瓜叶霜冻后黑了,而花们鲜艳如初。

山清水秀空气净,白头黑发相媚好。顺草沟一棵年的槲栎树在深秋叶黄通红。树老成仙,三四个女人在树下晒太阳。贫困户孔三贵在月牙形的滩地筛沙。一面写着“禁火”的小红旗在阳光下分外亮眼。“青年林”路已铺出,过几天会栽下树,亭子也会建起。

承包“青年林”工程的杜经理原不想接这项工程,后来他听说是给村里老年人建花园才来的。青年林,他喜欢这名字。因为他也是从青年过来的。村里没吃住的地方,张溪涌把杜经理和几个工人的伙食安排到房东家,住大队部。几个贫困户帮着筛沙平地,一天挣元,有活儿,张溪涌都让贫困户干。

路两边格桑花笑眯眯地打量着暮秋忙碌的张溪涌他们。张溪涌挥锨和大家一起干活儿,出汗了,他脱下外衣,穿毛衣干。三贵借机会和张溪涌谈明年打算干点儿事业。头罩白手巾的老人抽烟,张溪涌用打火机帮他点着。他蹲着和他们拉家常。五年来,田间地头,或是暖和旮旯,他常这样与群众打成一片。

文都河水缓缓流过村庄,汇入岗南水库。河两边一种叫“金秸”的野生中药材散发出浓浓气味,吸进鼻腔立马通透。

年全村脱贫后,他想到脱贫后村民的精神需要。他从网上买了花籽,只要有土,他就刨个窝窝种上。花籽落了,第二年还会长出来。村民上田下地路过花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暑假国庆节外边工作、上学的孩子们回家纷纷用手机拍照。

五年,他们把大山里的小村变成花的海洋,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写生,黄的玉米“圈”,原始的石头房碾磨,乃至核桃、山里红都是“模特儿”。

五年来,张溪涌他们干了很多实事儿。

修建了五座漫水桥,硬化了所有路面,路能通到家里和地里。水泥路干净整洁,还能晒萝卜条儿、玉米。

五年来,村民没有买过红灯笼对联福字。

扶贫中“输血”变“造血”,物资帮扶只解决一时,而调动村民积极性才是主要的。产业发展上,张溪涌考虑留守老人们上了年岁不能外出,买回“青年鸡”送给贫困户发展笨鸡养殖。几年来,他们送了几千只上好的笨鸡让村民养,等于送来“鸡银行”。

一只“青年鸡”十几元,比小鸡好养成活率高,养几个月就产蛋,当年见效益,不耽误农活儿还能创收。鸡散养,吃草籽儿虫子,纯绿色,笨鸡蛋一斤十五元,有的贫困户一年卖鸡蛋达四五千元。

“他们走了,你们会想吗?”

我问村民们。

“咋不想,俺们不让他们走。拽住他衣裳襟不让走,留俺这儿。”

最先说“想”的是三毛。

三毛女人,47岁,云南人,白族。我们进院时她正和打工的丈夫三毛视频。工作组来,把“网”带来了。有了网,她可以和上学的儿子、打工的丈夫及在云南的母亲视频。

“可感谢张书记啦,今年给了俺们二十只‘青年鸡’。”她的口音已经有当地味儿,听不出是南方人。儿子考上大学,工作组帮她解决了0元学费。如今,三毛常去工作组院里待一会儿,不为别的,只是看看几个“兄弟”。

工作组助学颇有成效。考上大学的孩子第一年资助0元,高中初中元,小学元。年,村里张永才家孩子考了平山县应届状元,虽然不是贫困户,但工作组特事特办,协调解决0元没让家庭为第一年学费发愁。张永才送来一面锦旗。

“舍不得。”

八十多岁的吴喜梨老人站在自家门前的老梨树下。也许她的名字与这棵梨树有关。

前年,吴喜梨重病卧床,工作组天天来看她,来时带着奶、米、面、油,还送一个医药箱。自那以后,老人见了他们格外亲。她的儿子是元坊小学老师,退二线以后回村积极参与村建设,成为工作组的好帮手。

黄昏,我们从贫困户秀才家住的四合院出来。秀才家没人,邻居说他们去地里了。秀才媳妇从地里回来的时候,肩挎一尼龙袋。男人叫秀才,其实没念几年书。叫秀才,是他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有文化。张溪涌见了秀才媳妇,喊声“嫂子”,紧走几步,把尼龙袋接过来。她家两个娃,一墙奖状。当初张溪涌走村入户看到墙上奖状非常感动。乡村偏僻,很多人小学没毕业,但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视。他当时就想,这么好的孩子不能失学。学费缺,工作组帮解决!只有让孩子们有了文化,才能保证不像他们的父辈在脱贫后返贫。

秀才媳妇也不愿让他们走。

还有……

战争年代,革命老区平山县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是一人扶贫,全家参与。驻村工作组的每一位组员在家都是顶梁柱,离家后,全家生活格局被打破了。

张溪涌家在东北,爱人家在张家口,都不是本地人,孩子的照料是大难题。年他参加扶贫,女儿刚两岁,送回张家口托岳母照看。孩子小,离开父母经常哭,爱人只能常回去看看。

在女儿上幼儿园后,为看幼女,他将岳母和岳母的父母接来,四世同堂。岳母一边照料父母,一边照料外孙女。岳母一直帮着照顾家和孩子,实在是辛苦。年2月,扶贫两年期满,该换人了。团市委领导考虑到脱贫攻坚需要,从能力和群众愿望出发,决定让他留下,并担任第一书记。团市委领导语重心长,他痛快答应,正好有些工作没有做完,劲儿还没使出来。

这一留,又三年。

顺草沟的村民和贫困户希望他留下。得知他留下,贫困户郝青书激动万分,这个不善表达的山里人乐得脸上堆起好看的皱纹。郝青书照顾母亲活到九十岁,张溪涌被他的孝心感动,将自己的旧衣服都给了郝青书,还帮郝青书家危房改造,墙壁粉刷,门窗换成不锈钢。旧屋亮堂堂。

一人扶贫,全家支持。张溪涌想发展林果,在张北种树的岳父有经验,从张家口赶来随他进村考察。在种树不适宜的情况下,他们为村里选择了种药材。他购回连翘种试种,连翘不占好地,坡地及山坡背阴地都可以种。他请种茶专家将连翘叶杀青,做连翘茶。连翘消炎去火,这样既卖药材,叶又可做茶,可增加村民收入。村里种了五十多亩连翘,连翘花开时,密密麻麻,像海洋,像地毯,非常壮观。

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顺草沟山地广阔,许多地没人种,若种上有经济价值的果木可带来收益。本地核桃因饱和,渐渐失去市场。张溪涌把视野打开,引进老家的野生猕猴桃。野生猕猴桃营养价值高,如成功,必将为村子开辟一条新的致富路。

张溪涌会开车,会做饭,会写材料,入村第一年就是全能。家中本来有一辆车,爱人上班路远,需要开车。村里班车早晨七点发,晚上回来。坐长途车不方便。担任第一书记后,他自己又买一辆车,为了扶贫私车公用,不到三年跑了八万公里。

张溪涌的生日到了,正赶上脱贫攻坚关键时刻,一步也不能离村。爱人惦记他,买了生日蛋糕和蔬菜食品,独自开车来到海拔千米的驻地为他过生日。那是张溪涌觉得最有意义的生日,给他过生日的有妻子,有房东,有贫困户……

早晨六点,太阳越过东山,照到西山顶,西边山尖像戴了一顶彩帽,而后一点点下挪。我走出一里地感受山里的清晨,看太阳依然在西山顶徘徊。它走得很慢,像哲人在思,像老人在散步。

房东阿姨做菜和挂面煮一起的面汤,当地叫“一锅面”,我就面汤吃了一个馒头。而后,我们去村北三里碾盘村,那里还有三户人家。

安门村上有明长城遗址摩崖石刻。《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载:“安门口长城遗址为龙泉关路鹞子崖下辖隘口,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年),关口已无存,长城位于山崖下,呈东西走向,总长约米,分东、西两段。关口东南1公里的山顶上有石砌烽火台一座。”《平山县志》载:“安门摩崖石刻,‘炎谷’阴刻楷书二字,高2.05米,宽1.5米。落款为‘明万历丁酉洛州张懋忠书’。”而在现场我只看到“谷”和“万历”几个字。其他都被山风销蚀了。

摩崖石刻“炎谷”两字,除却军事意义,地理上,两耸立高山欲倾,中间只容一羊肠路,努力挤出一条文都河山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路上,我看到张溪涌他们来了以后修的漫水桥,有了桥不用背、挑,电动三轮车和独轮车可以过,为村民种地解决了大难题。往年雨水季节,文都河发了水,人过不了河,只能望地兴叹。张溪涌他们来后,把横亘几个村多少年的“过河架桥”的问题解决了。

在党的政策、团市委重视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顺草沟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美化了环境,改善了道路基础设施。他们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培植产业,只有有了产业,才能牢牢地把贫困这只山兽压住。

如今,村里的生态好了,狍子野猪多了,碾盘村野猪尤多,松鼠、野兔、山鸡随处可见,简直是天然动物园。为挖掘资源,张溪涌和刘立强几年来走遍了山山水水,一次还迷了路。他想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引来“金凤凰”……

碾盘村高,我们上来时阳光落到村里。村口的山楂树和路边的格桑花上阳光在跳跃,调皮的阳光钻进文都河,像鱼儿游泳,像牛羊饮水。顺草沟村副主任刚从地里回来,老伴儿在院里的小棚屋做饭,熬的北瓜粥。饭后,他们一起去看了一块空地,计划建一个广场。既能休息,还能停车。

顺草沟的几棵山楂树都有几十年树龄,棵棵树结得“个巴巴哩”,每棵下几百斤山楂。张溪涌对树的主人说:“把果下了树,我给你卖。”他每次回去把乡亲们的土特产拉出山里,卖了钱,再给乡亲们。他是乡亲们的义务销售员,不知道为村里卖出了多少东西,鸡蛋、核桃、萝卜丝儿都“坐”他的车走出大山,见了“世面”。

每月十五是集。集在五里外的六亩元村,他这天必出去,为的是义务拉人拉物。老人们岁数大了,买了东西拎不回来。他把老人和他们买的东西从集上送回。遇到村里人,他都会拉上。

“小张,仁义。”

第一年叫小张,第四年唤老张。称呼见民心。

从碾盘村回来,刘立强往房顶送昨晚房东阿姨擦的萝卜条儿。正房偏房和大门楼顶铺摊着半干的萝卜条儿,前几天晒过的颜色不再鲜亮,缩水后像佝偻的老人,张溪涌和刘立强一趟趟往房上运。房东郝青怀倚在门上心疼地看他们,大病后的他闲不住,用菜刀剁小瓜为鸡和猪准备吃食。组员陈虎山若在,也会帮干活儿。

我随他们去村委会,与“两委”研究事。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都在,说及张溪涌和工作组,大伙儿异口同声:“他们在村没得说哩。叫吃饭不去,可倔哩。”

村民叫他们吃饭,偶尔也去,不去,好像“隔一层”,但都要留饭费,有时候提一袋面、一桶油,他说:“老百姓太不容易了!”

村支书告诉我的“可好哩”好在哪儿?就说“”大水那年,村里停了一周电,道路中断。手机打不出去,工作组三个人分成两拨,留下刘立强留守,张溪涌和当时的第一书记筹备救灾物资。路中断,他们绕了很远的路才出去,回到省城向团市委汇报情况,立即多方筹备物资,为村里运回矿泉水、药品、食物。他们下山后,与山上村子失联。村里没电没信号,打电话不通。为取得联系,刘立强找了村民用摩托车将他带到会口村,给手机充上电,把村里情况传出去。

五年,工作组做的事情数不胜数,让秀才媳妇记忆深的是工作组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过年,贫困户孩子们有什么心愿呢?30多个孩子有的要篮球,有的要冲锋衣,有的要遥控汽车……张溪涌用本记下,按照每份元标准,买回了他们想要的礼物。礼物太多,一辆车装不下,好友开了一辆车送。一女孩不是贫困户,她的心愿是为自己妹妹买玩具熊。不为自己想着别人,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值得鼓励!张溪涌满足了她的心愿,为她买回一个大玩具熊。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他心里倍觉甘甜。

“贫困人口普查”顺利结束。他们的各项工作得到好评。

村委会是他们来后有变化的,桌椅、板凳、柜子等都是他们用经费添置的。最暖人的是读书角,书柜里各种书都有。让书香相伴乡村,生活好,也要有书读。书柜里书很多,名著,农田种植、常见病的书,还有一些党建书籍。在这里,我见到了《冀中一日》,这是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掀起的创作活动。从十七日下午上山到第二日中午下山,恰恰“山中一日”,我和一线扶贫干部生活了一天,而他们是五个年头。遗憾的是没见到陈虎山,他下山买树苗了。

月牙形的一亩地已清出,张溪涌和乡亲们在河滩平地、捡石头、垫土。“青年林”一周后就会栽上树,到明年,金色的金叶榆,紫色的紫叶李,还有多种开花的树会让文都河上游的这个小村灿若星辰。

张溪涌送我下山。

我走前采集他们种的格桑花、江西腊,扎成花束。出沟,是会口,路过滚龙沟。滚龙沟是抗日英雄王二小的家乡。王二小的事迹张溪涌从小就知道,那首歌也会唱,他想不到自己会在英雄的家乡扶贫,为这块土地扶贫是他的荣幸。五年来,他在大山中工作和生活得有意义、充实,只是,他觉得该做的事还很多,有许多想法没实现……

这条路他们走了五年,英雄的事迹感染和激励着他,让他初心笃定,信念如一。他把格桑花放到滚龙沟,让他们亲手种植的格桑花陪伴英雄。

年12月,《中国青年》杂志在平山夹峪村复刊。年1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作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这里是共产党人“赶考”地,也是共青团跟随党中央“赶考”的地方。作为一名共青团组织的扶贫人,他们用五年的坚守投身在脱贫攻坚的战场。

要分手了。他调转车头回海拔米的山村。站在路口,回望远山。远山肃穆,深秋的红叶正在分层次铺陈。那红扎眼、暖心,又让人热血沸腾!

这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呵!

来源│石家庄日报

编辑│高鹏展

责编│李巨涛

监制│邢建军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顺草沟纪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顺草沟纪事澎湃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