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开栏的话
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中华民族在复兴征程中昂首前行,由一个个奋斗者绘就的宏伟蓝图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
共迎祖国华诞,不忘初心使命。从今日起,“V观渑池”将推出专栏,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集中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生动展现渑池70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讲述37万仰韶儿女的奋斗故事,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之情、爱乡之情,强化爱国之志、报国之行,为加快推进“三县一城”建设,实现渑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风云激荡70年:谱写渑池农业跨越式发展新华章
新中国成立后,渑池县逐步消除旧的农业生产关系,在农村建立起了以农民群众集体所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渑池县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大致经历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作物生产多样化、畜牧业比重逐步增加、县域特色农业更加突出四个发展阶段。
70年春华秋实,70载砥砺奋进。70年来,渑池农业发展在艰难曲折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业变革乘风破浪步入新时代快车道
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面积逐年压缩的情况下,我县粮食总产不断提升,由年的不足万公斤提高到年的1.9亿公斤,40年间翻了四番;70年来,渑池农业人不断探索,先是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耐旱作物,发展烟叶、谷子、红薯等,经济作物生产实现从单一到多种的转变。
同时,通过不断探索,渑池县成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家、新建家庭农场个、发展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区35个。以6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58家市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为支撑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现代农业格局正在逐步确立,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龙头企业,如东方希望畜牧有限公司、广宇制药、仰韶酒厂以及宏远食品加工园等。东方希望万头生猪养殖及肉食加工一期项目建成投用,鑫地牧业12万头生猪育肥项目一期基本建成投产。70年来,渑池的农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农业生产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突破传统发展藩篱向新农业成功转型
近年来,渑池依托自然禀赋、突出县域特点,坚持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提出了发展畜椒药特色产业的构想,并按照“长短结合、交叉覆盖,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双椒一药”(花椒、辣椒、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主导产业,县财政每年专门拿出万元,用于推动“双椒一药”主导产业连片集群发展,“双椒一药”种植面积由年的花椒6万亩、辣椒3万亩、中药材2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花椒28万亩、辣椒5万亩、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10万亩,仅仅3年的时间全县花椒、辣椒和丹参的种植面积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增加了22万亩、2万亩和8万亩,涨幅分别达到%、67%和%,打造了以仰韶、坡头、段村、南村等乡镇为主体的北部花椒产业区,形成以天池、果园、英豪等乡镇为主的辣椒产业带,建成张村丹参特色小镇和天沣农业余亩“全国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
年,渑池丹参、天池辣椒、仰韶牛心柿、仰韶贡米、南村石榴、仰韶大杏等6个产品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陈村乡中药材产业强镇项目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准;全县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从无到有、到拥有数量全市领先,渑池用了10年。年至今,渑池已成功申报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4个,近年新申报的渑池花椒和渑池柴胡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年内有望通过认证公示;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42个;拥有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河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5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年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8个。截至目前,全县有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年新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年内有望批复。尤其是去年以来,以全国首届农民丰收节为中心,先后举办了李家杏花节、不召寨花椒采摘节、张村丹参采收节等农事活动,“农业+文化”、“农业+教育”、“农业+旅游”等农业新形态不断涌现。
70年来,渑池从确立“稳粮强经、重特兴畜、以工促农”的发展思路以来,在保口粮的前提下逐年调减粮经比,畜牧业总产值由年的不足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5个亿。
产业扶贫效果显著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依托渑池传统农业产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渑池县把产业扶贫与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县”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上级扶贫专项资金8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在此基础上,县财政还为深度贫困村、贫困村和脱贫攻坚任务较重非贫困村每村每年按8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标准安排产业发展资金,并成立以县长为指挥长的产业扶贫硬仗专项工作指挥部,从农业、林业等职能部门抽调20名专业技术人员,专职负责“双椒一药”为主的全县农林扶贫产业规划、推进、落实工作。同时,大力实施“双十百千万”(建设10个科技示范园、10个综合市场、个专业示范村,每年评出名产业示范户、每个乡镇沿交通要道建成2个亩产业走廊,培育1万户示范户)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已新发展花椒13万亩,带动户贫困户种植花椒亩;发展辣椒5万亩,覆盖户贫困户种植辣椒亩;以丹参为主的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户贫困户发展亩;贫困户“双椒一药”扶贫主导产业发展面积达到5亩以上。
同时,渑池县强化技术服务覆盖,建立“专家联系产业、部门联系乡镇、技术专家联系贫困村和贫困户”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扶贫机制,抽调55余名技术骨干成立了农业扶贫技术专家服务团队,负责技术服务、项目支撑,推动技术服务与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户技术需求、扶贫产业项目支撑的有效对接。组织编印《丹参、柴胡、连翘、黄芩生产技术汇编》2万册,以扶贫产业发展为标准,覆盖全县产业村镇,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与“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扶贫包村、基层农技推广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等相结合,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春季麦田管理、果树修剪等专题培训余场次,确保全县个行政村扶贫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全覆盖。
此外,渑池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一方面因户精准施策,对有土地、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按照到户增收补贴标准应补尽补;对有土地、无劳力的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作为种苗补贴,由集体、种植大户、合作社代种代管代收;对既无土地又无劳力的兜底户,由集体或合作社通过实施分红项目,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另一方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形式,通过订单、务工、租赁等方式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管理”的工作思路,推广“+”扶贫产业发展方式,其中:“3”即“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合作”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1”即合作社统一管理,分户进行分红结算的一套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地破解了产业扶贫效益不稳定、贫困户收入不稳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无保障难题。
回顾渑池农业发展波澜壮阔的70年,渑池人民坚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正在党的正确有力的领导下,在一代代农业工作者和37万仰韶儿女的拼搏下逐步成为现实。(段涛)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