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名校长眼中的2020年原来,我们一起经
TUhjnbcbe - 2024/8/12 23:2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权威 https://m.39.net/pf/bdfyy/xwdt/

年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

对于学校教育尤其如此。

为此,中国教育报特邀了一批全国名校长,

请他们谈谈对过去一年的回顾。

让我们倾听他们奋斗中的心声,

感触他们探索中的启示......

找寻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小学篇)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年乍暖还寒的初春,驻足校园,万物萌发,腊梅、连翘、玉兰、紫薇等竞相开放。沉寂已久的心被眼前的春光温润了,可淡淡的忧愁油然而生。往年孩子们都会在满园春色中驻留跳跃,而今,只剩下它们静静开放。此刻的我,岂止是遗憾他们错过了春景,更多的是想念,想念那欢闹的孩子、那活力四射的操场、那站立在学校各个学科正中央的校园小主人……9月1日清晨,终于迎来久别重逢的孩子们!我早早地站在校门口,微笑着向重返校园的孩子们送上鞠躬礼,互赠大拇指,送上一个拥抱、一句鼓励,一份期待!除了孩子们高大壮实了一些,校园依旧清新,教师依然精神,似乎一切如故。然而,经历了这个特殊的春、夏,我们已回不到过去,我们也似乎跟以前不一样。

这一年,我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现场直播课的开讲人

作为校长,我带着清华附小团队,承担了疫情大考下的中国教育现场直播课的公益担当。其实,早在春节期间,我便进入了“战时状态”。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无法按时开学,学生可谓“嗷嗷待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线上“淌水”弄得快要“人仰马翻”,教育部希望清华附小为全国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准备线上直播课,努力“马踏飞燕”。正准备过节的清华附小教师也算“冒着生命危险”,迅速从全国各地奔赴千里回京,到电视台上直播课。老师们由教师被迫转型为“电视主持+电视主播”,每个人身上都承受着千斤重担。可谁料到疫情汹涌,直播课时间从3周延长到5周,又从5周延长到9周,最终一直延续了整个学期。我带领团队也从大年初一,一直忙到9月新学期开学,中间没有休息过一天。

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在哪儿发生。在全国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同上一堂课”中,我们一共上了节现场电视直播课,余位老师参与其中。为体现清华附小“儿童站立课堂正中央”的教育哲学,清华附小学生主动提前跟进备课,线上参与直播人次。电视直播覆盖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全球部分华人家庭,总观看量达11.15亿,直播及点播累计播放量为6.54亿,满意率达91.2%,电视台收视率提高%……

在这一关键事件中,我们得到了真实的专业淬炼与价值塑造,构建起了一所线上教师进修学校。不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公益情怀致以最真诚的敬意,上级专家领导也高度评价我们的直播课体现了“国家水平”,是“为国家做贡献”。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在那个时候有勇气去承担全国的直播课?我想说,是清华附小成志教育的精神。一个人、一个集体,必须将个体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祖国人民发展的熔炉中,淬炼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

这一年,我是线上班群和学伴群里的“老师+班主任”

疫情的发生,使得居家学习、在线学习成为一种新常态,基于工具革命的新一轮学校变革正在发生,清华附小也悄然迎来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育。

几乎每天,我都来到没有学生的学校,要看到他们线上课堂学习的真实样态。同时,我谢绝了许多线上演讲、会议、授课的邀请。“潜水”倾听众多线上专家分享不说,更是以一名班主任教师的身份,沉潜到线上学校班级课堂,在一个个线上的小型场景里察觉放大或显微发生的现实,寻找由个到类,由类到群,再回到“个性的全面”真实经验。

我选择一至六年级里有“特色或特需”的六个班,和班主任一起,结合学生群体性需求和情感支持等问题,将原来学校线下进行的“小组化学习”方式(即把班级40人左右的大班额教学分解成若干小组的学习),搬到了线上。不同的是,增加了一类人群:学生的爸爸妈妈。这些小群落,由此组成了师生与家长同群陪伴、互为伙伴的全方位立体“线上学伴小组群”。

我以“丁香姥姥”为昵称,潜入六个年级的六个班级里,当联合班主任,给学生以或体育锻炼或阅读书目或家务劳动等方面的鼓励或指导。结合我是语文教师身份,帮助语文教师进行适时作文点评与整本书分享等学科教学活动。同时,我跟进班级里的“小种子”(特需儿童),线上进行一对一的家校沟通,与“小种子”的家庭,在产生深度内心共鸣的基础上,和班主任一起精准对接,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可改进的简明建议,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深度认同,实现等待中的同向共育。家长们在群里,真的把我当作了孩子的“姥姥”,在一点点的细碎沟通中,让“家校共育”形成全立体的教育现场,让彼此的价值观与行动共振。直至今日,线上学伴小组群依然存在,周末经常还在“热火朝天”地互动着。我还手写校长奖,奖励群落里那一个个令人惊喜的“成长故事”……

这一年,我是不断写信获得同理共情并记录所思所感的作者

虽隔屏不能见,却可见字如面,一写,就17封信。

我写给亲爱的同学,要把卧室当书房,把客厅当运动场,努力交下“身心健康、经典阅读、良好习惯”三个好朋友。告诉正在经历疫情的他们,如何学会自主学习,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

我写给所有班主任和老师,分享我阅读到的,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不断变化,我们怎么更适应?面对疫情,学生的情绪有怎样的波动,有多少学生更加成了“玻璃心”,我们该怎么一起想办法?如何遵循教育的初心,永远不断自我完善,用理性照见自己,秉心相爱,执手同行?

我写给所有学生家长,告诉他们,家长钉锚,学生才会定心。家庭就是学校,家长就是前端教师和班主任,要在疫情常态化中保持稳定情绪,不断扩充见识与智慧,提升家校“同向共育”的格局。引导家长把工作中的情绪像挂外套一样挂在门外,再走进门面对自己的孩子……

我也写给管理者,疫情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这个世界,只是为时间安装了加速器,加倍驱动原有趋势的发展步伐,比如数字化运营、线上教学、OMO模式、线上教育增值等。它通过呈现最极端的一面,把我们从左思右想的纠结中拯救出来,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决策要务实,执行要明确,行动要速度……

这一年我把自己的抗疫心得在《中小学管理》“中轴会讲”中留作“档案”,每月连载1篇,整整12篇。《这个世界另有计划,你该怎么办》《创造直播课上的进修学校》《如何与焦虑相处》……巧合的是,这一年,算起来正好是我做校长整整十周年。十年来我很少写有关管理的文章,可这一年却留下了印记。

人民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使命。记录清华附小全学科的“国家电视直播课”,经历从寒冷寂寥的煎熬,到春暖花开的坚守,直至夏荷飘香的涅槃。一所小学身上所体现的“立德之美”,恰好是一种面对逆境的坚持、坚守和坚忍的见证。记录作为校长的我,面对考验与压力、焦虑与困惑、骄傲与激动,居安思危,韬光养晦,修行自省中,如何始终带着泥土的气息,立足线上线下更好融合之课堂,带领团队全力“寒梅傲雪”,竭力躬身入局,把自己扎在现实的土壤里,就是“凌寒独自开”的未来……

年,我在把自己经历的、实践的当作经验与方法。

淬炼出对生命和未来的一份责任

马宏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校长

年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对于学校教育尤其如此。为此,我们特邀了一批全国名校长,在这里留下对过去一年的回顾。让我们倾听他们奋斗中的心声,感触他们探索中的启示,面对现实,一道找寻面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这本是一个蕴含“爱你爱你”爱意浓浓的数字,但疫情的不幸暴发和“停课不停学”要求,让教育人始终畅想着的未来教育、互联网学习,就这么猝不及防地被推到了前台。

回望这个承前启后的特殊年份,回望大家共同走过的这个刻骨铭心的年度节点,我们发现,特殊经历中充满爱意,也淬炼出更多教育人对生命和未来的一份责任、一份坚定。

还记得巴蜀新一轮课改十年总结时,我们认真回首走过的坚实足迹,把它凝练为“学科+”教学成果进行上报并获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之后,立即展开新一轮的调研,拟定“行动计划”以展开“巴蜀名片、人人代言”主题实践活动:从解决专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出发落实“我愿代言”,到用技术作为引擎改变教与学以提升育人能力的“我能代言”,再到用工具撬动学习、以资源为支撑、用资源实现自主,找到“学科+”成果深化之课程综合化教学新形态,让每位师生在“教·学工作坊”中共创一些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和空间的“我有代言”。一年又一年“做”的过程背后,学校始终以“奋进”的姿态主动作为、自发行动,回应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踏实地以温和渐进的方式,迈向课程综合化改革实施的新阶段。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令人心碎的年初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位位逆行者秉承着“街上的人很少,心中的人很多”的信念,坚守岗位,为人民奉献。受此大爱感召,巴蜀教育人同样迎难而上,集体攻关,以学术的方式守护专业,在顶层设计和团队创新中持续“奋进”,进行了近三个月全面的线上教育探索。在坚守巴蜀教育价值导向前提和“学科+”基础之上,我们一开始便明确了巴蜀公开课的核心内涵定位,即:我们的课,是成长课;我们的学,是学生活;我们的教,是陪伴指导:和家长一起,不断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正向情绪、积极状态、探究精神,鼓励孩子在“健康生活我做主”中创新自信。同时,我们的“公开课”之“公”,其内核意蕴为“共同体”和“全社会”,既是“全社会共同卷入”的课堂,也是“面向全社会公益开放”的课堂;而“开”,则蕴含着坚持不懈地“开放”和源源不断地“开出”——开出资源、开出个性,最终开出了“育人方式变革的深化”。整个公开课的研发过程,看起来是“应急之需”“意料之外”,实际上我们自己很清楚,是多年规划之中对新时代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叩问与趋合时代的求索,也是我们立足素质教育,回到全人发展的实践表达。

来到4月,当再次回到校园时,我们感叹着“世界再也不会是之前的样子了”,因为我们真实地感觉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变化,也深刻地认识到教与学正在发生的深刻改变。面对着百年不遇之大变局,面对着充满憧憬的未来,我们基于现实、面向未来,在坚定的脚步下,对话种种问题,再次回到“行动计划”,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态。直到7月暑假期间,持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聚焦育人价值,统整育人场域,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校长眼中的2020年原来,我们一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