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竹林村,初现乡村振兴的清晰轮廓中国甘肃
TUhjnbcbe - 2024/7/28 17:34:00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缑玉明李双胜

从秦州区秦岭镇向东北部行驶约五公里,翻过一座大山,就进入远近闻名的竹林村。

竹林村坐落在一个山坳里,四面环山,一水中流,绿树掩映,十分静谧,仿佛进入了森林公园。

竹林村共有两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多户人散居在绿树丛中。只是,优美的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前并没有给这个山区村庄带来实际的收益。当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传统种植业,产业发展单一,致富渠道狭窄,村民收入微薄。

“在年底排摸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户人,贫困发生率为38.2%。”村支书杜和平说,当时,全村残疾人有45人,低保户35户人,被列为深度贫困村,脱贫任务很艰巨。

竹林村的发展,摆上了区、镇领导的议事日程。经过反复研判,镇上和帮扶单位结合村情户情,决定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整村脱贫方案和“一户一策”户内脱贫计划。

竹林村气候凉爽,更适合发展林果业和中药材。以前村民虽有种植,但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镇上和帮扶单位抢抓年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时机,帮扶竹林村种植了亩核桃树,亩樱桃,亩连翘,亩蒲公英,45亩花椒。年春季又帮扶新建了亩果园,并多次举办种植技术和果园管理培训班,让村民掌握了基本的管理技术。目前,部分果椒园已经开始挂果,中药材种植效益也已经显现。

有了产业,贫困户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就有了抱团发展抵御风险的基础。为了尽快发展壮大林果产业,示范带动其他村民加入林果和中药材种植行列,在镇政府的鼓励支持下,竹林村成立了两家专业合作社,其中秦州区祥泰康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万元,从事以农作物、蔬菜、果树、树苗、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及以牛、驴、水产、家禽、家畜为主的养殖业,带动了26户贫困户。

“我们村种植小麦等作物,收益很少,我就流转土地种植了多亩饲料玉米,生产氨化饲料,给外地的专业养殖场销售,每亩能够增收元。”祥泰康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此外,合作社还养殖多只肉鸡,带动当地的散养鸡产业,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出竹林村村委会,往村东头行约一公里,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竹林村的又一产业,竹林风酒厂出现了。

竹林村有酿酒的传统。村民杨永安家祖上三代,均以酿酒为生。

“我用父亲留下来的传统酿酒方法,结合从南方学来的技术,开办了‘竹林风’酒厂。经过十多年的生产经营,现在虽然规模不大,一年也就一万多斤的产量,但收入还不错。”杨永安说,在“竹林风”的带动下,村里又发展起来了“红竹林”和“耤水源”两家酿酒作坊,秉承古方纯粮酿造传统,销路越来越好。

“竹林风”酒品牌打响后,杨永安又成立了天水市秦州区竹林风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万元,建成一处集种植、垂钓娱乐、农事体验、传统酿酒、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山庄,发展以中药材、经济农作物、果树为主的种植业和散养土鸡、养鱼为主的养殖业,建了两个钓鱼池、几个蒙古包KTV等娱乐设施,每年吸引上万人来竹林村采摘农产品、品尝纯粮酒及吃农家饭,形成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格局。合作社运营过程中,通过聘用厨师、服务员、酿酒工人等为8户贫困户2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为他们增收脱贫创造了良好条件。贫困户杜同喜则利用酒糟发展养殖业,现在养羊达到多只,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

近年来,竹林村通过宣传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数达人,户均增收1.5万余元。同时,给户贫困户办理精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和脱贫助务贷万元,解决了部分群众发展产业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目前,全村以中药材种植为主、林果业为辅、其他产业同步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截至年底,全村剩余贫困户1户2人,贫困发生率为0.%。

通过几年的努力,竹林村建制村通硬化路完成%、饮水安全农户比例达到%、通动力电的自然村比例达到%、建制村通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竹林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竹林村多元发展的路子,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路子,也树立了榜样。”秦岭镇副镇长甄智兵说。下一步,他们将结合村情实际,依托资源和地理优势,突出重点,打造村特色亮点,力争出精品、树品牌;以点带面,以竹林、石家河、关砚等已形成规模的村为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主战场,推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秦岭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添动能、提效能。

静卧在大山中的竹林村,通过这些小产业的配套整合,踏踏实实的脱贫实践,乡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乡村发展出现了质的跃迁,已显现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清晰轮廓。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林村,初现乡村振兴的清晰轮廓中国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