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教育报新闻视觉记者镜头下的长安
TUhjnbcbe - 2024/6/19 2:37:00
<

长安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科技帮扶助发展、教育扶智育未来、消费扶贫增收入,打出系列组合拳,写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下好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扎实推动帮扶工作走深走实,助力陕西省商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记者见闻

党建引领脱贫路宽

——长安大学结对帮扶商南县脱贫攻坚见闻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学军摄通讯员刘伟王凯文

▲商南县青山镇花园村村民杨爱玉承包的葡萄园,是长安大学图书馆党总支资助建造的。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村民周宝玉(左)、黄菊花(右)每天都到葡萄园修枝剪叶,呵护每一串葡萄,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夏末秋初,秦巴山区,天清气爽。陕西省商南县青山镇花园村村民杨爱玉家的葡萄种植园里,前来帮工的周宝玉、黄菊花打理着即将成熟的葡萄。她们俩一边聊天、一边修剪枝叶,笑意写在脸上。

杨爱玉家原本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前些年在村党支部的帮助和带动下,承包下这个由长安大学资助建造的葡萄园、靠着种葡萄一年收入五六万元,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花园村是长安大学图书馆党总支的结对帮扶村,他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与村党支部的联动,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在图书馆党总支的带动帮扶下,杨爱玉扩大了种植规模,葡萄园增加到三个,不仅自家脱了贫,还帮助周宝玉、黄菊花等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我们在这儿帮工,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还可以照料留守在家的孩子。”黄菊花喜不自禁地说。

在商南县赵川镇老府湾村的连翘茶叶加工合作社,村民周佣成正在封装炒好的连翘茶。脱贫攻坚以来,赵川镇因地制宜,在老府湾村建起了亩连翘种植基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在多次调研后,结对帮扶老府湾村的长安大学后勤党委发现了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好法子——开发连翘茶,于是帮助创建了合作社,投入资金20万元,引进炒茶机发展连翘芽叶加工,带动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三月连翘花满山,四月芽叶进茶房。群众致富不用愁,屋前屋后忙一忙。”连翘茶让老府湾村群众真正实现了“不出门就能在家门口挣钱增收”。

在扶贫工作中,长安大学确定“党建引领强产业,产业发展促脱贫”的党建结对帮扶思路,学校党委与商南县委签署党建结对帮扶协议,全校23个分党委(党总支)与商南县10个镇(办)党委、22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一校帮一县、两个分党委帮一个镇(办)党委、一个分党委帮一个村党支部;通过加强阵地建设、开展技能培训、开展扶贫帮困、树立文明乡风、强化支部联动、推动产业发展等举措,辅以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创新性帮扶活动;推动“党建+扶贫”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大扶贫格局,统筹推进扶贫工作走深走实。年底,商南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累计退出贫困村69个、脱贫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26.27%下降为1.1%。

商南县人民的生活好了,长安大学的师生更有干劲儿了。谈到下一阶段的脱贫攻坚工作,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表示:“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为商南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自年起,长安大学选派优秀青年干部赴商南县挂职锻炼、压茬轮换,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图为长安大学派驻商南县的扶贫干部在下乡调研路上。

▲长安大学在商南县青山镇花园村援建了“白龙广场”。农闲时,村民们不约而同来到这里,看着孩子们骑车、踢球、戏耍,广场上充满欢声笑语。

▲为了避免山体滑坡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危害,长安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依托公路学院李家春教授(左一)的科研团队,在商南县的一些高危区域安装了公路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在商南县赵川镇老府湾村,村民周佣成骄傲地拿起自家生产的连翘茶,推介茶叶的功效。近年来,长安大学先后投入资金万元在赵川镇实施了连翘茶叶产业项目、瓜蒌种植基地项目和红皮核桃基地套种芦笋项目等9个扶贫产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挂职商南县委常委、副县长黄飞(左一)的推荐和带动下,长安大学后勤党委投入资金15万元在赵川镇淤泥湾村建成了“10万袋香菇基地”。香菇成熟后,其中一大部分作为长安大学消费扶贫购买的农产品,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为大力开展消费扶贫,长安大学在学校专门设立“扶贫超市”、在学生食堂开辟“商南窗口”,助力商南县农产品进入校园。图为教职工在学校“扶贫超市”选购商南县出产的农产品。

▲长安大学党委为异地搬迁贫困户援建的“社区工厂”,解决了数十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帮助他们实现了“工作在社区”的美好愿景。村民们积极学习缝纫技术,承接服装加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图片: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张学军)

以下是张学军记者工作部分花絮

徒步爬上险坡,只为寻求最真实的“风景”

毫不顾忌地坐在水渠中,愿与果农共享喜悦

进入“爱心小屋”,感受科技带来的温暖

闲坐广场上,体验农闲时孩童的快乐

中国教育报资深张学军记者通过精彩动人的照片展示出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劳动时的艰辛也有致富时的喜悦,以真挚的情感反映出每一位农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获得满满的收获。

(图片:党委宣传部赵杰)

扶贫脱贫是一项长久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一直在行动!

近期热文回顾:

党委宣传部讯澜工作社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中国教育报》新闻?视觉|记者镜头下的长安大学扶贫故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教育报新闻视觉记者镜头下的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