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骨折秘方
活血镇痛汤:
当归、白芍、生地、连翘、枸杞子、骨碎补、续断各9克,川芎、制乳香、制没药、三七各4.5克,桃仁、防风各6克,茯神12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舒筋,化瘀止痛,补肾壮骨。
筋骨损伤初期,血离经脉,形成血肿,阻塞经络,气血凝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气伤痛,形伤肿。”
吴昆注为:“气无形,病故痛,血有形,病故肿。”
所以损伤必有肿痛,又肾主骨,骨折脱位后,因积瘀化热,必见红肿之症。
本方是由桃仁四物汤化裁而成。
方中生地凉血散瘀,并用防风、连翘祛风清热;以桃仁、乳香、没药、三七活血化瘀、舒筋止痛;因骨断筋绝,故用枸杞子、续断、骨碎补补益肝肾、续筋骨;加上茯神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舒筋、化瘀止痛、补肾壮骨之功。
骨折脱位初期,瘀血作痛。
多年临床验证,效果甚佳。
跌打养营汤:
西洋参3克(或*参15克),*芪、白芍、川续断、补骨脂、骨碎补、木瓜各9克,当归6克,川芎、三七各4.5克,熟地、枸杞子、怀山药各15克,砂仁、甘草各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大补气血,健脾益肾。
《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惯,脏腑由之不由。”
骨伤日久,由于长期卧床或伤肢不经常活动以致气血亏损,营卫不惯。
本方是由四物汤加味而成。方中四物汤,是调血养血之良方。
加西洋参、*芪、怀山药、甘草补气扶正;砂仁醒脾调胃、行气宽中;三七、木瓜舒筋活络;续断、枸杞子、骨碎补,补骨脂补肝肾、壮继筋骨,以促进骨痂生长。
综观全方具有大补气血、健脾益肾之功,故用之颇效。
骨折中、后期,能促进骨痂生长。
多年临床验证,对骨折愈合,确有促进生长之效,效果颇著。
仙复汤:
当归、柴胡、花粉、山甲、桃仁、红花、防风、乳香、没药、赤芍、贝母、白芷、陈皮、甘草。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散瘀、软坚消肿。
骨折,除复位固定外,中药内治亦相当重要。
方用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赤芍活血散瘀;柴胡、陈皮疏肝理气;防风、白芷疏风散邪;花粉、山甲、贝母软坚散结消肿,以助活血化瘀之力,组合成方,有活血散瘀、软坚消肿之效。
用药遣方独辟蹊径,实为治病良方。
骨折后瘀结肿胀。
治疗锁骨骨折58例,均获痊愈。骨折临床愈合平均天数:儿童一般为10~15天,成人一般在20~30天。
活血止痛汤:
当归、桃仁、牛膝、络石藤、丹参、苏木、地鳖虫各9克,红花、川芎、乳香、没药、陈皮、枳壳各4.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根据“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的治疗原则,方以当归、桃仁、丹参、苏木、红花、地鳖虫、乳香、没药、川芎等共奏活血化瘀之效;然血随气行,故在活血化瘀药中佐以理气之药,如陈皮、枳壳等调达气机,有气行则血行之意,既照顾到调气疏肝之特点,又能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本方适用于跌打损伤、筋断骨折导致的瘀血阻滞、疼痛肿胀等症。用之临床,效果颇佳。
骨折初期瘀血内结,疼痛肿胀。
治疗股骨颈囊内骨折30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93岁。
结果优者22例,尚可2例,差3例,失败3例。
六、治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秘方
胡归山甲汤:
柴胡、当归、延胡索各12克,炮山甲、花粉、赤芍、郁金各9克,金银花15克,丹参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5剂为1疗程。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肋软骨炎,多由瘀滞作痛,病位在肝。
方中柴胡、郁金、延胡索疏肝理气;当归、丹参养血活血;花粉、赤芍、金银花凉血解*、消肿散瘀;穿山甲疏通肝络。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祛瘀之功。故施之于临床,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失眠,加远志、酸枣仁各12克;胸肋胀痛者,加青皮、川楝子各9克;胸闷憋气,加瓜蒌、薤白各9克;腹胀,加川朴、枳壳各12克;便秘,首剂加大*20~30克;肩背痛,加桂枝9克。
治疗88例,结果治愈81例,显效7例。
总有效率达%。
服药3剂而愈者25例,5剂而愈者37例,10剂而愈者19例。
新活血化瘀汤:
生*芪30克,桑寄生18~24克,丹参12~15克,川红花12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9克,蒲公英30克(或紫花地丁30克),板蓝根24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活血化瘀,清热解*。
方中丹参养血活血;红花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破瘀散结;乳香、没药化瘀止痛;*芪益气;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辅以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既有利于消炎,又可防治感染。
故用之临床,疗效颇佳。
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肿痛不甚者,去乳香、没药;痛甚者,加延胡索;胃纳不佳者,加怀山药、厚朴、神曲、鸡内金;气虚者,重用*芪;血虚者,加鸡血藤。
治疗例,平均服药15剂(如同时加用药渣外敷患处则疗效更佳)。
结果痊愈例,显效22例,有效8例,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93.67%。
七、治外伤后综合征秘方
一盘珠汤:
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各12克,川续断15克,广木香、红花、广三七各6克,泽兰叶、苏木各12克,桃仁6克,乌药12克,大*、甘草各6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
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武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煮30分钟,共煎两次,取汁混匀,分早、晚各服1次。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本方以桃红四物汤为重要成分。
方中桃红四物汤中以白芍改赤芍,熟地改生地,具行血而不伤正气,活血而能生新血之妙。
续断治血理伤,为疏通气血筋骨之要药;广三七、泽兰叶、苏木、制乳没诸药均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佳品;广木香、乌药为行气止痛之良药;大*清热消瘀,引瘀血下行;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诸药合而用之,不仅能行血分瘀滞,亦可散气分郁结,活血化瘀无伤血之虑,行气理气无燥热之弊,瘀去气行,诸症自愈。
跌打损伤、骨折、脱位、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
本方具有行气祛痰等显著作用,且组方轻灵机巧,如珠走玉盘,法活无穷,变化甚多,针对不同部分的损伤稍加增减,丝丝入扣:上肢伤加桑枝、桂枝、千年健各9克;下肢伤酌加木瓜、牛膝各12克,独活9克,五加皮12克;胸部伤加枳壳、桔梗各9克,木香6克,郁金9克;背部伤酌加乌药12克,威灵仙、狗脊、虎脊骨各9克;腰伤加杜仲、补骨脂、大茴香、巴戟天各9克;小腹伤加小茴香6克,金铃子、木香各9克;胸胁伤加柴胡、青皮、龙胆草各9克,白芥子6克;腹部伤加大腹皮、吴茱萸、枳实、槟榔各9克;足跟伤加紫荆皮、升麻各9克,苏木6克,柴胡9克。
屡用屡验,疗效卓著。
本方已通过专家鉴定。
急性软组织损伤,本方(一盘珠汤方)可作为通用方,且可随证加减。
证属伤后瘀血凝滞,患处皮色隐泛青紫,作肿作痛,按之陷下,复起较缓,方中重用桃仁、红花、苏木,另加广三七6克、刘寄奴12克以韭汁为引;瘀血凝结,坚积难消者,宜消瘀化滞,原方加花蕊石、广三七各3克;证属气郁凝滞者,气滞刺痛,咳嗽时掣痛,当以通气行滞为主,原方重用乌药、木香,另酌加降香9克,陈皮6克;胸肋损伤、气滞较重者,治宜疏肝行气降逆,原方加青皮、枳壳各9克,沉香15克,柴胡6克,代赭石9克;证属瘀气凝滞,症状较轻,隐痛不愈或受伤时日较久或虽为新伤,但体质虚弱,当以行气活络为主,此方重用乌药、木香,另可酌加枳壳、青皮、香橼皮、香附各9克,根据病情酌加一至二味。
伤后筋纵无力,重用续断,另加鹿筋9克,守宫尾2条,以筋生筋,用时均加一至二味;若伤骨骨折、骨碎,此方均滋肾补骨之剂;若欲接骨,原方可选接骨木9克,自然铜、骨碎补各15克,酌加一至二味。
健肾荣脑汤:
紫河车、龙眼肉各9克,桑椹15克,熟地12克,当归9克,丹参12克,赤白芍各9克,太子参10克,茯苓6克,远志、菖蒲各9克,郁金12克,生蒲*9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补气血,填精髓,宁心神,通脉络。
方中紫河车甘咸而温,血肉有情之品,大补气血,填精益髓,故以为主;合当归、熟地、白芍三味补血养血之力尤甚;太子参、茯苓健脾益气,取阳生阴长之意,生津之功更著;龙眼肉、桑椹养血健脾;丹参、远志养血宁心;菖蒲、郁金行气解郁开脑窍;赤芍、蒲*活血化瘀通脉络。
此方是以阴阳气血双补,气血生长则能化精,精足则脑髓充,活血通络则瘀去,瘀去则新血生,脑络通则神自明。
颅脑损伤后遗症。
运用此方时,偏于阴虚者,合用地*饮子;偏于脉络瘀阻者,合用桃红四物汤。
常用桑椹、黑芝麻、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地*、山萸肉、首乌、胡桃肉等以填精补脑;苏木、刘寄奴、*箭羽、土鳖虫、牛膝、续断、骨碎补、泽兰、自然铜、鸡血藤、豨莶草等针对外伤之病因而随方加之。
屡验不爽,可谓良药。
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