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第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去杖汤治疗血糖高伴腰椎间盘突出之双足麻木;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味和解少阳、清泄阳明胃热,治疗智齿肿痛发热;经期感冒发热,“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编辑/千诚)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双足麻木
作者/张红跃
武某,男,48岁,年5月13日就诊。近半年来双足麻木,腰困疼,医院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针灸,中药,按摩无效,后化验血糖检查血糖高,口微渴,烦躁,头部爱出汗,脉弦细,肾脉弱。舌质淡红,苔*腻,舌底有瘀络。方药:柴胡45克,*芩15克,桂枝15克,干姜10克,天花粉20克,生牡蛎10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川牛膝10克,木瓜5克,*箭羽10克。七付,水煎服。(机器煎药,泡两小时设置为50分钟,然后去渣再煎10分钟)。年5月15日,面带喜色说,喝了两天药感觉双腿麻木轻了不少,以前吃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在空腹:8-10mmol/L之间,今天化验6.2mmol/L。近日外出打工,故带药。年5月18日复诊,双足麻木明显减轻,腰困痛也轻了不少,口不感觉渴,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方药不变又抓七付巩固治疗。按:病人口微渴,烦躁,爱头部出汗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腰困痛,有腰间盘突出证符合娄绍昆老师的(川牛膝木瓜白芍甘草)汤证,*箭羽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并且还是降血糖的一味好药。刘渡舟老师曾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书画家唐老的双手麻木病案,使我深受启发!发热案两例
作者/张书亚
一、发热咽痛齿痛口疮案
年5月12日,张某,女,22岁,两天前因多食辛辣后出现发热,38度多,最高39℃以上。第一天出现血尿,灼热感,经医院输液服用消炎药后血尿消失。服用感冒灵、柴胡口服液、小柴胡颗粒、布洛芬等仍高热不退,时而怕冷。现症见,发热39℃,时而恶寒,不欲饮食,咽喉脓肿疼痛,智齿发炎疼痛,口腔溃疡。舌质偏红,苔*腻。
辨证:邪伏少阳,热*蕴结。
方药: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味。
金银花30g,连翘30g,北柴胡40g,*芩15g,清半夏30g,*参20g,生甘草20g,生石膏40g,桔梗15g,茯苓30g,白茅根30g,生姜10g,大枣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温二服。
服药一剂,体温退至36.8℃,咽喉也几乎不痛了,只剩下牙的问题。嘱继续服完,和解少阳、清泄阳明胃热,牙齿疼痛也会好转。
按语:
患者发热,不欲饮食,邪已入少阳。咽喉肿痛,牙齿疼痛,口腔溃疡提示阳明热*上炎。大方向已定,正是少阳阳明合病的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患者咽喉口腔红肿热痛,加银花、连翘清热解*,且有辛凉解表退热之功。
合桔梗甘草汤利咽止痛,咽喉肿痛有化脓之势,桔梗又可排脓。
舌苔*腻,湿郁化热,湿不化则热难退,且发热第一天有小便灼热,血尿之象,故加茯苓、白茅根,化湿利尿通淋止血。
方证相合病机紧扣,取得一剂知已的效果。小柴胡汤用于发热,柴胡须重用。苔*腻,咽痛,不可因于热而惧用半夏,苔腻正是半夏指征,量轻难显速效。关于半夏炮制品应用,一般治胃用姜半夏,治咽喉用清半夏,治失眠用法半夏。
二、经期感冒发热案
年5月14日,女,21岁,两天前正值经期,受风受凉后感冒发热,体温38度左右,伴头痛。现症见发热37.8℃~38℃,头痛,恶寒,汗少,不欲饮食,口渴。现月经第四天了,此次月经量少,色变黑。脉浮数,舌苔白腻。
辨证: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方药:葛根汤合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味。
葛根30g,麻*20g,桂枝15g,白芍15g,柴胡30g,*芩12g,半夏20g,*参15g,甘草15g,生石膏30g,当归15g,生姜5片,大枣3枚。三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温三服。
服药一剂,说今天好了,已经不烧了。
按语:
经期感冒,让我想到之前看诊过的一个女生,因月经期间洗凉水澡,第二天月经量突然变少,色变黑。
《伤寒论》有“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妇人行经期间,胞宫通于外,身体抵抗力下降,这时受凉受风,外邪直中胞宫。经量少,色变黑。这应该是血结的体现了。
患者发热恶寒,汗少,为太阳病麻*类方证。因伴有头痛,太阳头痛可看做项背强几几的延伸,故选用葛根汤。发热,不欲饮食,提示邪入少阳,又恰逢经期;口渴属阳明,石膏药证。故用小柴胡加石膏汤。两方合用疏解太阳之表,清解少阳阳明邪热。加一当归,于经期活血通经,助祛胞宫之邪。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一剂效显。葛根汤可用于闭经,于平时恶寒无汗之人,取提壶揭盖之理。同理,在经期感冒时,恶寒无汗,此方更有解表通经双层功效。配合小柴胡、四物汤等,有不错疗效。一定是有是证,用是方!
推荐阅读
书友们对月经病以及肥胖型闭经的治疗体会
书友投稿|经方让“不安腿”得以安放等
I版权声明
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张红跃、张书亚,编辑/千诚,校对/李默玄、炳程。
中医书友会已取得相应授权。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