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新闻网长治讯(记者晋升、窦浩天)“种*参好啊!你看着小小的药材,以后就能成为支撑我们致富的产业。”现在的沁源县已经掀起了抢种药材的热潮,在赤石桥乡药材种植基地上,“*参、*芪、*芩”等药材的幼苗和种子堆满了机车,向田间走去。沁源农民就这样走出了一条种植药材之路,转型发展之路,发财致富之路。
图为:景凤乡50亩*参育苗基地
沁源县地处太岳山深处,山大沟深,是山西的“绿肺”,有万亩林地和万亩天然牧坡,县域南北海拔跨度大、早晚温差大、四季气候明显、山多土厚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种中药材得以在此生长,因此沁源被称为“北药之首”。
图为:沁源县交口乡的中药美容皂
让人尴尬的是,“北药之首”无药材。林密水好的沁源*参质量上乘,但由于多年来只开采不种植,野生*参的数量渐渐变少,目前沁源县万亩林地和万亩天然牧坡每年的*参产出只有五六千斤,成不了市场,大好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有“金饭碗”的百姓还过着“讨饭吃”的日子。过去的几年里,有不少人尝试过种植药材,但终因技术、市场难形成规模等原因而失败。
年底,新一届县委领导经过认真调研后得出,发展药材才是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转型捷径。年,县委确立了“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发展战略后,把发展道地中药材作为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不仅确定专人负责抓药材项目,还请专家教授下乡“提供智慧”,年以来,已经有位专家教授在帮助沁源发展。
山西农业大学的退休教授、68岁的中药材专家王玉庆就是其中之一。在王教授团队的指导帮助下,沁源县年制订了“中药材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药上山、粮还田”的林下中药材发展计划;完成了以“一区六基地”建设为载体、大规模培育种植、精细化加工、保底收购、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同时为当地培训培养出了大批技术骨干和“本土专家”。
此外,沁源县还以赤石桥、交口等乡镇为试点,扶持和培育“药材大王”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确定以*参、*芪、*芩、连翘、蒲公英、菊花6种药材为主,打造“沁源地道药材”品牌;成立“农投公司”对农民种植药材的种子、种苗和肥料等前期费用全部实行垫资,以市场价格保底收购所有农民销售不出的药材产品,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和资金压力;以财*补贴奖励鼓励农民规模种植药材,对育苗规模达50亩以上者补贴元/亩。对种植1年生长周期的补贴元/亩、3年生长周期的3年共补元/亩。对林下、荒山、荒坡种植的补贴元/亩。对地道中药材种植大户当年带动单品种药材种植规模在亩以上,奖补元/亩。在*策引导、技术扶持、收购保障、资金激励下,沁源的药材种植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景象。
“*参大王”孙海峰年回到老家沁源县箭杆村,将这些年在外做药品销售攒下的万元家当全部扔到地里,流转了亩土地种*参,他同时还进行*参产品加工,生产*参茶、*参粉等功能型产品。年,孙海峰又在村集体的山林里种植了0亩*参,今年将林下*参面积扩展到0亩,同年,孙海峰的*参产品产值达到了万元,年预计可达到万元。此外,沁源还有“*芩大王”“育苗大王”,这些“大王”们都成了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他们除了进行中药材种植外,还进行药材加工及下游产品研发,激活了当地中药材产业。
借“东风”、抓机遇,壮大优势产业链。目前,全县生态连翘面积达到50万亩,*参、*芪、*芩、柴胡、苦参等品种累计面积5.1万亩;种植0亩规模以上企业已达到5个,亩以上企业10个,亩以上企业20余个;*参、*芩、*芪等育苗企业3个,中药材初加工企业4个,特色加工企业1个。药材、药茶、药皂已成为沁源农业产业转型新引擎,全县农民找到了转型发展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