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刀把嘴村从柴胡注射液到连翘茶的不变初
TUhjnbcbe - 2023/8/9 21:22:00

海拔米,背倚峭壁,林木苍劲,路径蜿蜒,韩北镇刀把咀村深藏在层层山峦中。

它见证了中国第一支柴胡注射液的诞生历程,留存着穿越风雨、无畏荆棘的红色印记,历史的足音在这里久久回响。

“当时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今年85岁的韩海尧老人回忆起过往,声音清晰而响亮。“年,八路*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制药所来到了俺们村,原来仅有18户人家的村庄顿时热闹了起来,家家户户腾出房子让八路*住。”

山谷中回荡的风声簌簌作响,由几孔土窑洞组成的八路*卫生材料厂旧址厚重沧桑,似一位老者,静静守望着村庄,守望着红色记忆。

“四台碾子每天不停歇地碾,用竹筛筛,然后搓成药丸,在无底的弹壳内用筷子压成药片,生产出大批中药给战士们治病……”韩海尧说,“别看这里山大坡广,山上可全是‘宝’,有着近种中药材,当年,村里人还帮着八路*上山刨药材哩。”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连翘、柴胡、*芪、*参等中药材布满沟壑、掩映着村庄。

走进屋舍俨然、巷道悠长的刀把咀村,走进时任第十八集团*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野战卫生部部长孙仪之旧居,去寻访抗战时期的岁月沉淀,也是在寻访八路*将士与太行山人民鱼水情深的红色血脉。

钱信忠、孙仪之曾在此生活战斗,身体力行制备药品。

制药厂的医务人员在刀把咀村借用农家的石碾、铁锅、陶缸、竹筛等器物,因陋就简地生产膏、丸、散等中药制剂。

疟疾发烧、药物紧缺,在日*的严密封锁和扫荡下,八路*卫生材料厂的*工战士利用刀把咀村丰富的柴胡资源,克服种种困难,将柴胡蒸馏提取,第一支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在这里制成,成为中药西制的首创。

刀把咀人帮助八路*站岗放哨、刨药材、抬担架、做*鞋、送*粮、挖旱池、打旱井,不大的村子,参*的有二十多人,牺牲的多达九人。

后因战事需要,几经辗转,解放战争结束后,原八路*卫生材料厂兵分两路,一路南下发展为今天的武汉远大制药,一路北上发展为现在的北京双鹤制药。

......

数不清的红色故事蕴藏在这座红色村庄里,当年*民“制药疗伤,不怕封锁”的精神穿透时光、震撼人心。

八十载风云流转,这片红土地上的不变初心滚烫依旧。

去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武乡县碧塬茶厂,这个在刀把咀村刚刚起步不足两年的村办企业把仅有的库存多斤、价值9万余元的连翘茶捐赠给武汉抗疫一线人员,将山里人的大爱洒向江汉。

“当年那么艰难,*民齐心制药,现在日子好了,我们不能忘本,要让根植在刀把咀的精神传下去。”村民马文焕说道,“疫情期间,全村人都牵挂着武汉,大家都想着为抗疫贡献一份力。”

一年又一年,山是那座山,人是那群人,刀把咀村也曾陷入窘境。缺水、路难走、没产业……刀把咀人生活依旧煎熬。年,当连翘花漫山金*的时候,一切豁然开朗。

“我们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山上的连翘就是丰富的资源,野生连翘达3万亩,地埂连翘0多亩。”刀把咀村*支部书记韩卫中从家里的一口铁锅开始自学手工炒茶,又到平顺、平定、陵川、河南信阳等地学习考察,把所见所闻带回村子,带领村民们建茶厂。

“一天能采摘20斤,一斤按5块钱算,可以挣块钱,要是采摘连翘花一斤能挣50块钱,还是按日结算。”村民韩桃英尝到了种植连翘的“甜头”。“我负责炒茶、包装、销售,妻子负责摘茶、拣茶,干活的几个月里拿到了万余元。”对于患有多年脑梗的韩栓祥来说,在家门口又多了一份收入。

茶厂的建设为老百姓找到了持续增收的路子,可直接带动本村及周边余户村民参与其中,户均增收余元。村*支部书记韩卫中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将大力依托红色文化底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扩大连翘种植规模,拓展药茶销路,积极培育产业,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办茶厂、开花卉有机肥土厂、建养牛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将红色浸染的土地写出了新意,刀把咀村正向振兴走去。

(文/王梦然图/姜晓刚)

1
查看完整版本: 刀把嘴村从柴胡注射液到连翘茶的不变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