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仁市依托“中国薏仁米之乡”、“中国道地中药材之乡”、“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块金字招牌,因地制宜,全面发力,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多点突破,统筹布局积极推进产业生产扎实开展,打造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发展驶上“快车道”,为农民增收打开“致富门”。
兴仁市在发展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中精确选择优质产业,细算产业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产销对接,搞好利益联结,让发展坝区农业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群众享受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红利。
新龙场坝区
冬日兴仁,走进新龙场亩坝区,绿油油的莴笋在冬日暖阳里迎风招摇,村民们正忙着在坝区蔬菜基地里采收和锄杂草。
“前段时间种下去的豌豆、白菜、无茎豆等蔬菜长势良好,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采收了。”新龙场镇驻村干部章涛说。
几年前,坝区附近大屯、龙场、冬瓜林等村庄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种植水稻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土地撂荒。面对这一现象,在当地*府支持下,年成立了兴仁市大屯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元每亩的价格流转了.5亩土地。春耕作物种植牛心菜、白菜、*瓜、水稻、莴笋、烤烟等作物总产值.9万元,秋冬作物产值预估在.8万元,全年总产值将超过万元,亩产值将突破8元。每天容纳当地农户务工60余人,能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余人,每月月工资不低于元。
据兴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雷强介绍,亩坝区建设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面,目前全市以高标准做好产业规划、高起点实施数据管控、高品质打造产业集群,高标准、高起点、高品质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高标准做好产业规划
立足区位优势、农特优势、品牌优势,全面分析区域特色,作出全市产业发展“三区多园”规划,覆盖17个乡镇(街道)50.08万亩耕地58万人名贫困人口。
(万亩连翘基地)村民种植连翘
中药材产业规划区,依托“中国道地中药材之乡”品牌打造4个“定制药园”。在城北街道、下山镇、巴铃镇、回龙镇建设10万亩以上药食两用“薏仁园”,创建全国绿色药食源头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大山镇、波阳镇、百德镇、马马崖镇打造总面积3万余亩的“连翘园”“半夏园”“木通园”,并配套种植钩藤、白芍、无患子等特色中药材,实现优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
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区,依托“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品牌形成“四景六园”格局。以放马坪4A级景区和马金河、薏品田园生态旅游小镇、鲤鱼坝3个3A级景区为纽带,建设以潘家庄蓝莓、城北枇杷、真武山葡萄、陆官雪桃、屯脚猕猴桃为主的3万亩“精品果园”,建设覆盖屯脚、城北、城南一镇两街道的0亩“有机菜园”,建设真武山至屯脚大田河流域0亩“景观花园”,建设以城北街道为核心的亩“养生康养园”,建设城南、真武山、下山、潘家庄区域特色“生态养殖园”,建设以富益绿茶、黔仁白茶为主体的3万亩“高山茶园”,农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烤烟+”产业规划区,快速融入全州“烤烟+”产业发展布局,在鲁础营乡、新龙场镇和下山镇重点打造万亩精品烤烟基地,并实施“烤烟+薏仁米”“烤烟+蔬菜”“烤烟+油菜”轮作,提高产业效益。
高起点实施数据管控
依托广州泾渭科技和阿里云的卫星遥感、高光谱、地理信息技术,量身定制市域数字农业管理系统,搭建市域农业“管理+控制+溯源”平台,构建智慧农业管理、控制体系。
精准地块管理,将产业规划融入地块信息,因地制宜优化市域产业布局,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三维立体作战。
精准过程控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传感器技术,对农业生产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农业生产对自然风险的应对能力。
精准品质溯源,运用大数据实现一物一码,使农产品从种植、管护、仓储、加工、物流、经销到消费全过程可追溯,让区域农产品更具竞争力。
高品质打造产业集群
围绕“三区多园”规划蓝图,组建17支攻坚队伍,扎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造高品质产业集群。
以“两线五带”为抓手,大力发展品质农业。沿放马坪、马金河、薏品田园小镇、鲤鱼坝4个景区道路主干线和晴兴、惠兴高速线路实施产业调整,建设5个产业带:在潘家庄、城北、东湖、陆官、巴铃建成花椒产业示范带,新增种植面积7亩;以城北街道为核心,辐射鲁础营、新龙场、城南、屯脚等乡镇、街道扩大蔬菜产业示范带,新增种植面积5亩;在东北部4镇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带,新增种植面积1.3万亩;在回龙、城北、下山、巴铃建成“薏仁米+”产业示范带,已实现连片种植5万余亩;在真武山、城北、潘家庄、下山建成“草-畜-果”循环经济示范带,优质牧草、茶叶、精品水果种植和牛、梅花鹿、黑毛驴等养殖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带动效应明显。
猕猴桃基地
以16个坝区建设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年第一批10个坝区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主导产业及配套产业4.万亩、土地流转2.3万亩,实现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田间道路通达率93.61%,良种良法覆盖率%,绿色防控率80%以上,平均亩产值达8元以上;入驻坝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家,经营主体覆盖率96.54%,并建成设施大棚.58万平方米、冷库库容吨,配置冷链运输车辆12辆,共带动农户3.3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0.56万人)致富。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段源兴
编辑钱星星
刘义
编审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