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垛,听名字不错,当年也是恓惶的不行。
恓惶的原因是几百辈子人都是靠天吃饭。
风调雨顺了,就多收些。
干旱少雨了,就少收些。
生死全由命,收成全靠天。
条件如此,村里人也认了。
好在人少地多,人均土地有十多亩。
有些年景,就靠广种薄收。
造成的结果是啥?
许多人都很惶。
恓惶的就无从下手,不知该从哪里突破。
访问了两个曾经的贫困户,一个是51岁的牛青林,另一个是60岁的苗先国。两家人都是年才脱了贫。
访问他俩,就是想问问咋个脱贫的?
俩人把我当成上头派下来的干部了。
说话很拘谨,生怕哪句话说错了不好。
干脆脱鞋坐在椅子上,和村里老乡一样,搬起脚脖子拉家常,这才打开两人的话匣子。
牛青林说,能脱贫的主要原因是种经济作物,还要一地三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以前咋没想到这些?
牛青林倒也实在。
以前没想到种经济作物,是没人带动。
牛青林说,以前咱不懂技术、也没啥手艺,出门打工没人要,只能在村里当个修地球的。
啥是修地球?
牛青林笑说,就是种地哩。
咱天生就是种地哩料材。
牛青林说,邻方村有个能人叫邢全文,不光收购药材,人家自己也种药材。他就是跟上人家,三年前开始栽了3亩牡丹、种了4亩半连翘,当然年年还种26亩玉米。
眼下,牡丹和连翘都有收入了。光青翘一项,胡摘了几把,今年已经卖了块钱。
牛青林说,按三口人算收入,的确不少了。脱贫不是问题,自己现在的目标是小康。
那一地三种是咋回事?
金古垛村支记崔永峰恰好赶过来,接过了话茬。
一地三种就是地里先种连翘,但连翘刚种上没收入咋办?第一年,就在连翘行里套种玉米。
第二年,玉米少种一行,再套种柴胡。
第三年,连翘长大,就不种玉米了,地里只种连翘和柴胡。
这就叫一地三种。
这么算下来,一亩地综合效益能多收多块钱,效益倍增了。
这主意很不错,谁想出来的?
崔永峰说,孔书记、姜乡长他们的主意。
孔书记是谁?姜乡长又是哪个?
崔永峰告诉说:孔书记是乡*委书记孔祥龙,姜乡长是浇底乡乡长姜治国。
为了浇底脱贫,孔祥龙、姜治国两个人没少费心思,多次组织乡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回来又开动员会,搞试点,树典型,以点带面。
崔永峰说,要不是孔书记、姜乡长他们,老百姓才不地三种呢。
上头有人推动,先前搞试验的农户又试验成功了,现在见到钱啦,自然带动效应就出来了。
以前天旱,老百姓一年只种一茬。
种完,地就歇了。
现在,地里有了三茬收入,都把地看得金贵了,也愿意往地里投资了。至于在地里干活,那积极性更是高涨的很。
确实是这样。
本来这次来金古垛约了五个人。
有三个没来,据说下地干活去了。
那一地三种就不怕旱?
地力能跟得上?
崔永峰说,跟得上。
以前观念保守,生怕把地累坏了。
现在种连翘,实际也是退耕还林的一种具体实践。现在浇底的森林覆盖率也上来了,哪座山也是绿油油的,再也不是光秃秃了。
绿化率上来了,也能改善小气候。
现在旱灾的确比以前少了。
再一个,山里老百姓爱积农家肥。
再施点大化肥,地力没问题。
山里随便几场雨,收成就有了。
崔永峰说,连翘,柴胡都是上等中药材,价钱也不错。这几年咱山里人也了,有了互联网,山里人也能通过网络把山货卖到全国各地去。
那为啥不专门种柴胡?
非得一地三种,咱浇底又不是缺地?
崔永峰说:这你就不懂了。
柴胡是喜阴植物,见不得暴晒。
一种的意思是玉米叶子和连翘叶子可以对柴胡遮阳,让这三种作物能共生,还能有综合效益,一举多得。
那柴胡需要轮茬不?
崔永峰说,完全不必要。
所以,一地三种有很好的推广基础。
说着话呢,一直没开口的苗先国憋不住了,也插话白话几句。
苗先国也种了34亩玉米,4亩半连翘,3亩牡丹。今年雨水不错,苗先国也心情大好。告诉我说,连翘结的繁繁的,玉米棒子大大的,牡丹也长的格外好。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收成大体稳了。
苗先国不光种庄稼有一手。
他还是制茶的巧匠。
据说他自制的二花茶,特别能去火。
那为啥不开发开发二花茶?
苗先国说,二花是一种花,只有在五月端午前后采下功效才最好,这种花蔓很长,但有一毛病,纯天然生长可以,绝对不能见一丁点农药,一喷药立马就歇菜。
所以,二花只能采野生的。
人工种植目前技术还不成熟。
任何东西都是发展变化的。只要努力,二花肯定也会被驯化,从而让二花茶成为人们的养生佳品。到那时,苗先国就更能大显身手了。
金古垛一行,实实在在感受到,只要上下一条心,金古垛真能名符其实,成为真正的金古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