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权威”?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一则新闻说起。
新华社视点1月31日22:46发布消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
”人民日报微博在22:54全文转载。
环球网2月1日0:19全文转载,并称双*连买不到了,各大网点已经售罄。
从发布消息到售双*连罄仅仅一小时左右。
2月1日7点多,人民日报微博发布消息:抑制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特别提醒请勿抢购自行服用双*连口服液。
人民日报似乎认为大家抢购是因为混淆了“抑制”、“预防”、“治疗”三个词的意思,但我想大家抢购恐怕并不是不知道什么叫“可抑制”。很显然,可抑制就是可压制、可控制病*,但不一定能彻底消灭病*,也就是说不能彻底治疗。可见这些专家的言论还是很“谨慎”的。
但是有什么关系?这么恐怖的病*,不能治疗,能控制也是好的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开抢!也就是说就是知道只是“可抑制”,也还是要抢。
问题的关键在于“可抑制”是不是真的就像我们心中那样的“可抑制”呢?只能抑制百分之二叫“可抑制”,能抑制百分之八十也叫“可抑制”。这样的话,民众心中的抑制力度可能远远大于真实的抑制力度。这就是那些专家言论“谨慎”的好处,如此“谨慎”可以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光明日报精辟评论:
“抑制”二字,在病*防控中,有着巨大的解释空间。这个不能量化的词,被媒体下意识消费,却更像是一些专家的刻意为之。光明日报
与“可抑制”这个模糊概念相应,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背后的逻辑也的确模糊。国是直通车深夜联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相关人士,下面截取几处关键对话:
从对话看,“只是初步的验证”“不能拔太高”“不想说太过”“不好说”这一系列用语都相当模糊,如何能证实一项科学成果?
目前已经有相关医学团队发声表示,尚无有力证据证明疗效。双*连主要成分为金银花、*芩、连翘,辅料为蔗糖。目前,尚无有力证据证明它对新型冠状病*有疗效。在《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也没有对该药进行推荐。
因此,“双*连”事件其实就是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就推出一项模棱两可的科学成果。这样的行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总是欠缺一些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间还有一则类似的消息,南京日报报道称,南大团队研究发现:金银花、绿茶能防控新型冠状病*感染。但这个新闻并没有引发民众抢购金银花、绿茶的热潮。
“双*连”事件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推波助澜。我在浏览到新华社的消息时,明白它说得不确切,但也是倾向于“相信”它的。当然我没想过要去抢购双*连,没有多想就跳过了,但难保我记住这个虚浮的结论,以后用上了也未可知。直到事件发酵,更多记者深究、专家发言,也才深思起来。
我的这种“相信”来源于何处呢?首先是这几家媒体的“权威”性,其次是新闻的措辞与结构。“权威”性不必多言,上文已分析”可抑制“的模糊性,下面说说记者的结构安排。
仔细阅读这篇新闻,新闻事件其实只有首尾两句话:
3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目前,双*连口服液已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华中医院开展临床研究。新华社
记者中间两段都属于新闻背景,介绍了双*连是目前最有效的广谱抗病*药物之一,并详细罗列了已经证实的能够抵抗的好几种复杂的病*,看起来很”高大上“,但这些病*与此次要对抗的病*并不一样,能对抗那些病*并不能证明能抑制此次病*。记者花那么多笔墨来写这些内容,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营造出双*连很有用的”感觉“。
这篇新闻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初步发现,中成药双*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目前已经开展临床研究(之前的初步发现并不是来自临床研究,否则这里无需强调)。从历史上看双*连抗病*就很厉害(这次应该也没问题)。
确确实实是一篇模棱两可的新闻。
所以,没有确切依据的事,便不要轻易相信,因为除了给记忆造成负担甚至给生活添乱之外,没有一点好处。
什么是“权威”呢?自己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