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169831.html元宵节已过,意味着一年的忙碌又要开始了。连英的孩子送了出去,连守义总算放下了心里的一块石头。原本说好的初六全家吃团圆饭,突然跳出来连英的事,再接上就是闹元宵,团圆饭一再被搁置。
像老连家这种上下几十口的人家,一般是不会在正月十五吃团圆饭的。连庄历来有闹元宵的习惯,而且前后一连就是十天左右的时间。家里六七岁孩子以上的人口,一般都参加庄里的庆演活动。喜好热闹的家庭,基本都是全体出动了。从正式庆演到前边的准备、排练,聚齐一家人吃一个长长的饭,并不那么容易。
元宵庆演从正月十三开始,分白天的秧歌、社火、高跷,晚上的跑船、跑车,有时候晚上还有转九曲、担灯。虖池上下的村庄相互串演、汇演、观演也是常有的事。
老连家的三丫头连翘,八九岁的样子,就是庄上庆演活动的积极分子。这连翘算是连守义老来得女,上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备受全家宠爱。她出生在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策放开,连家生意做得活络了些,家里生活有了些许改观,连翘记忆里就没有“苦”这个字。就连萍跳崖这事,连翘也似乎没有太多觉察,似乎只是平日里不见了连萍而已。
连翘的嫂子们,因着忌讳连萍的死,近三年都不会参加庆演。倒是连翘和她的小侄子侄女们,因为是孩子,有了更多孩童无忌的特权,任何行为都能得到宽容和喜爱。自打过破五(正月初五),连翘就跟侄子侄女们参加了庄上的小秧歌队伍,从早到晚浸泡在“咚咚锵”“咚得隆咚锵咚锵”的锣鼓声里。
连庄人口不足一千,每年上学的孩子少的时候三四个,多的时候十个出头,加上四五个老师,整个小学也不足五十人。但就是这些人,组成了每年的小红火(元宵庆演俗称)队伍。老师既是表演指导,又是锣鼓手。校长,既是导演,又是领导。孩子们,则既是演员,又是学生。这样的组织,像极了*队。服从命令,遵从管教,严肃活泼,团结有序。相比大人的自由松散,小红火队伍,都是每年庆演的一道亮丽风景。
说到连庄的老师,多半算得上庄里的文化人。他们或是因为家庭成分,没有资格参加中考高考,留在庄里教书,或是中考落选,或是师专毕业,凭个人对知识和教学的热衷,被学校吸收为老师,一人身兼数职。多数孩子整个小学都由一位老师教完全科。
文化大革命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让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本就贫穷孱弱的躯体,更加千疮百孔。像老连家这类祖辈有些小积蓄,把毕生经营都投放在置办、扩建宅院的家族,自然少不了劫难。连守义的大哥连守仁和父亲连先年,被红卫兵抓起来,吊打几天几夜,被折磨的奄奄一息。连守义的父亲,最终主动拿出三处大的院落,交给国家。只留下一套小的院落,安置一家老小,方才勉强渡过劫难。然而,远在大同煤矿局打工小有起色的连守信,连守义的五弟,却因为一句话,被关进监狱。
虽说,文化大革命过后,连守义和兄弟儿孙们,勤恳劳作,秋收过后到第二年开春,半年的农闲季,还做一些食、物用度的物资生意,很快便又建了一处小而整洁的院落。但那一场劫难,在连守义心里留下了极度恐慌的铭印。几代人的劳苦辛得,会因为头上的“天云骤变”,霎时间化为乌有!经历那场浩劫和事后的重来,连守义脑海中,会不时闪现一些顿悟的灵光。“勤奋”“守拙”“求变”,或许是一个人应对意外和灾难,求得长长久久的正经门道。茶余饭后,无意间,连守义会给他的众儿孙念叨这些大道理。
文化大革命,让连庄和几万万同胞体验了*治浩劫带来的苦难,却也留下了一些真实而特别的体会,这些体会深植于几代人精神深处,甚至于成为一个人保有生命活力的因子。“样板戏”,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留下来,始终闪耀着连庄的一件礼物。
连翘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公社“样板戏”剧班里的骨干,在剧班里扮演过角色,敲过锣,打过鼓,吹过笙,拉过二胡,有的甚至是当年全县文艺汇演里的名角。连翘的老师梁先生,就是当年《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还是《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更是戏曲名段《空城计》里的诸葛亮。梁先生一口晋剧,唱得婉转动听,气势昂然,在虖池上下小有名气。连翘的舅舅,还有死去的连萍,都曾在“样板戏”里面有过活动。
连翘的舅舅,老实本分,不善言语,但是拿起来胡琴、唢呐,都还算熟悉。连翘的梁老师,不曾学习过乐谱,却能在“样板戏”的短暂学习和表演中,取得不俗的表现。还有一位周老师,自称嗓子不好,却精通音律,熟练掌握乐谱,能教孩子们学唱各种歌曲。
如果说“样板戏”是一场音乐和表演的狂欢,不如说“文化”是一道通往人类意识深处的暗符。“样板戏”,用演和唱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了“翻身农奴把家做”“牢记红星耀大地的恩情”。“音乐”“歌舞”“美术”等等一切艺术,都具有跨越国界、年龄、性别、种族的力量,它们用直抵人类情感和认知深处的能力,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洗礼。
无论艺术所承载的内容,是否具有某种意图。但艺术本身,就是人类自身进行调整修复和成长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或许有规则,或许无规则,本质上都是人类生活痕迹与情感认知以及理想追求的体现和升华。而艺术载体本身,就富有“美”“真”的内涵,一声清脆的拨弦声,一声洪厚的擂鼓声,无论它传递怎样的情感与目的,它自身的“美”与“真”,便让人倍觉欢乐
古时候,人们编写、弹奏、演唱乐曲,不曾有乐谱,依靠的是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以及感官的直接体会和表达。模仿记忆是人们对过往美好、苦难、挣扎、失意、渴望等各种感知的再现与温习,此种模仿记忆,让体验和生活成为了一个个作品,为更多的人传播和共鸣。
毕竟,无论眼前和过去经历什么,生活都得继续。
戎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