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ufangbaojian/36669.html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纵横余公里的太行山脉,在途经的山西省长治市留下了奇峰峻岭、大山深沟。抗战时期,在大山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太行人民谱写出英雄战歌,太行精神孕育在太行山间。
彼时的深沟为锁钥,如今已被一条盘桓山间的旅游公路打通,串联起太行山上的美景让世人尽览。彼时养育战士的太行小米,现在走出大山滋养全国。数字化乡村、人才返乡,乡村振兴正在焕发出革命老区的新时代风貌。
旅游公路打开新风景
“与邻近村子隔山隔沟,前几年,出嫁的闺女回趟娘家,得绕20多公里路。”长治市壶关县树掌镇南郊村村民王文德回忆说,随着旅游公路的贯通,“两个村子走路打个来回,不过半个小时的事儿。”
“原本打算从红豆峡景区出来就回市区的,走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只用一个多小时就能直达岳家寨,比回市区快、还能多玩一个景点。”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畅通为游客提供了新选择。
昔日,一条条山沟阻断了物流、人流的互通,让村庄散落、风景断点。从年开始,长治市全力推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按照“畅通内外、串联成环、优选精品”的原则进行整体布局,突出红色太行、山水太行、峡谷太行、古韵太行的旅游特色,规划建设农村旅游公路公里,投资亿元,同时完善了慢行系统、服务系统、景观系统、信息系统四大配套系统。截至去年12月,全市共开工建设公里,完工公里,实现了全线贯通。
路通了,美景由点成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长治市1个AAAAA级景区、11个AAAA级景区等近百个景区景点、古村落、古建筑,将浓郁的乡村美景串珠成链,太行山的雄奇秀美得以向游客展现,为长治市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一条旅游公路,将红色记忆与自然风光串联在一起,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采摘园是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由原来的亩扩展至亩,现已成为全省果树品种最多、种植规模最大的园区,一年四季都有成熟的果子。”黎城同安省级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同安说,在水果采摘的基础上,还配套建成了农家乐、垂钓鱼塘、家畜养殖观赏园,去年产值就达到万元,并吸纳周边村镇劳动力多人,人均收入超两万元。
平顺县阳高乡的“大红袍”花椒小有名气。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通,往来客商的增多,村民瞄准花椒经济延伸产业链条,先后建起了花椒籽炼油厂和农产品深加工厂,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
破则立,深沟变通途,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兴建,带动沿线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电商物流、特色农业等产业如火如荼,正在太行山间辟出一条繁荣的经济走廊。
旱作农业迎来新生机
“我们的小米在线上销售,最高要卖到80元一斤。”武乡县上司乡铺上村绿色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种植户王立峰说。
“其他西红柿每斤卖不到1元时,我们基地出品的紫团西红柿地头价是1.5元。”领头创建壶关县旱地西红柿封闭示范区的山西融科公司负责人申丽珍说。
最近几年,得益于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太行山上的农产品卖上了价。
地处太行山区的长治市,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有壶关县晋庄村的“秋耕壮垡,三墒整地”、屯留县王公庄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地膜覆盖节水技术。
从年开始,长治市抢抓绿色农业发展机遇,率先在全省设立有机封闭示范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划定区域,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推动农业生态系统封闭运行和良性循环。
新思路下,旱作农业迎来新生机。长治市重点规划了谷子高粱产业板块、小麦产业板块、中药材产业板块等9大种植业板块,12个县级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创建。
地膜覆盖节水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等一大批有机旱作农业的高产稳产典型技术得以推广,抗旱品种、抗旱播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还田、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慢慢成熟,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渐成型。
围绕“健全产业链条+品牌创建”设计,长治市提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原料标准化生产“三品”基地,构筑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品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与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标准化生产,长治市培育出沁州黄小米、武乡小米、上党党参、平顺连翘、权店梅杏等“三品一标”品牌,逐渐在市场叫响。
有机旱作农业模式下,从品种、技术到市场,老区的传统旱作农业有了新内涵、新表达。
乡村振兴增添新引擎
走进上党区振兴村的5G智慧党群馆,5G技术的应用实时为党员和村民代表提供信息通信服务,实现党支部建设智能化、党建教育远程化、党建学习智能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便民服务网络化。
去年8月17日,三维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在壶关县龙泉镇水池村建成,通过实景三维、空间地理、北斗、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对乡村组织、人口、土地、房屋、文化、生态环境、特色资源等数字化管理,实现乡村资源价值再开发,探索乡村智治新模式,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
这是继武汉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后,壶关县乡村建设的新探索。在这之前,壶关县就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校友会、全国总工会驻壶关定点帮扶工作队四方合作成立乡村振兴服务站,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记者看到,水池村已有两名大学生长期驻村展开实践工作。村里引进企业和能人建成粉条加工、西红柿加工、羊汤加工生产线,形成粉变粮、果变酱、肉变汤的产业链条,带动村集体增收12万元。引资建成环保砖厂、建材公司,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个。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5万元。
以此为示范,带动整合县域内土地、农业、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建立大数据库,逐步实现全县农村土地人口、文化旅游和农业产业资源、村庄治理等数字化建设,唤醒乡村沉睡家底。
搭建数字化平台,联手院校合作,打造乡村发展的新引擎正在太行革命老区破土而生。
3月7日,长治市举行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26个省级示范创建项目集中开工,包括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总投资近两亿元,辐射带动全市12个县区、24个乡镇、41个村,两万余人实现增收。
长治市还同步启动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12个、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10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两个。
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关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探索循序进行,新动能、新引擎下,太行革命老区正在向太行山水名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