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规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nb.ifeng.com/a/20191113/7835979_0.shtml绿染铜都,人与青山两不负。供图
“现在这蓝色的一片天,到处是青山;河水清清鱼做伴,森林遍山川……”一首献给东川林草人的歌——《一江清水两岸青山》,在“天南铜都”东川广为传唱。东川人苦苦追寻的诗和远方,跃然纸上,触手可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东川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长江上游生态修复示范区等建设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青山叠翠遍洒铜都儿女的汗水
芒种过后,雨水渐多,山川更绿,草木愈葱。“放眼四望皆可见绿,一场雨下来天气都变凉了,这在几年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东川区林草局生态修复科科长范天华说,东川生态之变由此可见一斑。
东川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国土面积中岩溶土地面积占93.5%,石漠化面积占54.4%,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再加上“伐薪炼铜”等长期的矿产开采,导致东川的生态功能极度退化甚至丧失。年,东川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3%,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带来了泥石流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绿染铜都,人与青山两不负。供图
“曾经那灰色的一片天,到处是荒山;河水浑浊又泛滥,大地在呐喊;鸟儿只能在天空中盘旋,牛羊失去了草山;我们难以呼吸,连孩子也失去了笑脸。”这些都是留在东川人心灵深处的伤痛记忆。“山河破碎、城市破旧、企业破产、希望破灭”的“四破”形象,更是让千年铜都黯然失色,东川干部群众渴望奋起,渴望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东川再起,就从种树开始,从绿化荒山开始。年实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年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年起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其他地方砍树卖钱,我们东川花钱种树。”范天华说,围绕林业生态建设“三年突破、五年提升、十年变化”和“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东川从年起每年投入万元推进荒山造林,年又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暨城乡园林绿化“三年行动”,年至今市级每年给予东川万元用于林业生态建设面山绿化工程,投资20.6亿元的东川林业生态修复PPP项目正有序推进。
绿染铜都,人与青山两不负。供图
经过艰苦奋斗,东川区成功探索出“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解决了干热河谷地带保水能力差、新造林木存活率较低的难题,走出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困境。年至年,全区共实施荒山造林25.2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上升到40.55%,东川区林草局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青山叠翠,凉风撩人。在汤丹镇杉木村的荒山上,连日来每天都有2台挖机和50多名群众在挖塘种树、植绿补绿。“年后我们已完成了多亩的面山绿化任务,还有六七百亩要在8月份前完成。”当地绿化公司的负责人胡布春说,今后还要带动乡亲们为家乡的林业生态建设出更多力。
小江欢腾见证生态修复之成效
从满目疮痍到绿染铜都,从“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到生态迷人、风光秀美,从提心吊胆避之不及到农旅融合心向往之,小江是东川之变最直接的见证者。
小江是金沙江下游的一级支流,在东川境内虽然仅有90公里,却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流域之一,潜在环境风险大,汇入长江泥沙量高。全区条泥石流沟中,蒋家沟被称为“天然泥石流博物馆”,泥石流来势之猛、规模之大、破坏力之惊人令老一辈人心有余悸。
大白泥沟是除蒋家沟外泥石流暴发最频繁的一条,在沟口形成的泥石流堆积扇约3平方公里,淤积平均厚35米,平均每年向下游输送固体物质万立方米,对下游的村庄、农田、公路乃至梯级电站都有威胁。但现在,这里已成为苗木培育的绿洲,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的好去处。
绿染铜都,人与青山两不负。供图
小江之变,凝结着东川人民治山治水的经验和智慧。在治理泥石流中,东川区以单个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按照山上陡坡封禁治理,缓坡造林种草,沟道“稳、拦、排”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进行上中下游统筹安排,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
小江之变,见证着东川推进综合治理的担当和成效。近年来,东川区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大力开展尾矿库专项整治行动,对环保“三防”措施不规范的部分矿企堆料场、弃渣场进行彻底整治,对小江河道28家采砂企业、河道旁建筑设施进行拆除清理。同时,完善四方地碧谷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园区污水应收尽收。在小江沿岸开展“田园清洁活动”,修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池,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推进河道绿化,建设河道生态护岸8.公里,筑起小江“绿色屏障”,全力确保一江清水出东川。
绿染铜都,人与青山两不负。供图
通过持续努力,东川不但破解了让人绝望的“四破”之困,还走出了荒坡变“家园”、荒山变“果园”、尾矿库变“花园”、荒滩变“乐园”的满怀希望的“四变”之路。
在小江沿线,尾矿库上打造出来的亩“网红”花海,红色文化、铜文化、儿童乐园等诸多主题版块交映生辉,将形成“季季有景、月月赏花”的靓丽景观。河道绿化、生态修复后的小清河荒滩,一步步成为业态丰富的生态休闲河谷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受老百姓喜欢。
绿色低碳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立区,统筹治理与发展并重,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优势。”东川区委书记陈江说,要让绿水青山成为东川人民的“幸福不动产”。
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东川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华新水泥东川公司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连续数年实现矿山开采“零”排废,成为非媒矿山植被恢复的样板。云南中洲海绵城市建材有限公司走出一条“变废为宝”新路子,将优质河砂资源及尾矿渣等充分利用起来,使东川成为全省重要的海绵城市建材基地。
绿染铜都,人与青山两不负。供图
在碧谷街道老村村,有一个占地约27亩的特殊光伏项目——它由集雨、水窖储水、旱季滴灌、分区绿植、绿色发电五大工程系统组成。光伏板下设置的5G气象站能够自动监测采集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助力生态修复自动化、智能化。绿植区内,麦冬草、豌豆尖、绿肥花生、黄金菊、花叶连翘、鸭脚木等,在光伏板内外的长势差异显著。
“局地生态系统不一样,各自的长势自然也就不同。”项目负责人王振刚说,植草区、灌木区、农业种植区三个对比试验区效果明显,说明项目本身的生态修复功能很好。
该项目是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打造的云南首个“生态修复+光伏”示范项目,是一个“光伏发电+集水灌溉+生态修复”的微型样板,致力于打造集光伏发电、生态农业、生态休闲、科教示范于一体的综合协同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国也是首创。
绿染铜都,人与青山两不负。供图
以此为基础和样板,全省31个新能源基地项目中唯一的“生态治理及修复光伏项目”、年云南省“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项目和“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的东川区MW生态治理及修复光伏项目正全力推进。2年内,项目将打造成“光伏+生态+综合利用”典范工程,在兼顾生态修复功能的同时,实现“光伏+农业”“光伏+畜牧业”等综合效益。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4.63亿度清洁电能,上缴税收万元以上。东川区政府还在项目公司占5%股权,每年可享有15%的利润分红。
作为支撑东川高质量发展的“明星”项目,除经济效益外,与燃煤电厂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14.58万吨,相应每年可减少多吨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项目带来的生态恢复将有效产生固碳造氧效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绿染铜都,人与青山两不负。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着美丽中国的画卷在红土地上延伸铺展开来,东川人民动人的歌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我们美丽的家园啊,一江清水、两岸青山……”
云南网记者茶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