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钟南山院士表示,估计全球疫情发展,至少延续到6月份。新冠病毒的防控重点将来会从输出转为输入,因此还不到放松的时刻,应继续注意自身防护。此外,据了解在此次防控过程中,中西合作、优势互补,特别是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降低本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取得了明确的效果。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米伯让研究所所长、国家级名老中医米烈汉教授虽年近七旬,仍始终心系疫区及全国百姓,在继承著名中医学家米伯让先生诊治急性传染病防治经验基础上,再结合自身曾参与非典、甲流及艾滋病等疾病防治经验,总结提出自身对新冠肺炎的认识,提出米氏流派对本病的中医药预防,仅供参考。
本期专家:米烈汉教授
l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理事
l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米伯让研究所所长
一、对本病认识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温病时疫”之范畴,病名拟为“温毒伏藏夹肺虚病”,其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乃内外兼病。外因包括“温气毒邪”与“六淫”;内因为精气失藏,御邪不能,肺脏虚损,其发病乃新感引动伏邪。
古人云:“温”与“瘟”实为一病,温者病之征象,疫者其擅流行,其致病因子实为时行“戾气”。由此可知温疫(或瘟疫),温热之象突出,传染迅速,如《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在我国宋代以前,由于伤寒学说的盛行,皆以伤寒之名概括,明清以来,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又皆以温病之名概括之,而根据致病因素特点及发病情况,实为急性传染病之总称。
本病外因,主要为“温气毒邪”。“温气”亦称“疠气”、“疫气”、“异气”。明吴又可概括称为“杂气”,是六淫以外的一种致病因素,但与气候特点、地理环境、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所谓“杂气”者,即方土疫疠之毒气,毒气袭人,为病各种,故称杂气。吴氏:“惟天地之杂气种种不一”,包括现代医学所证实的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等,这些病原体流行于大自然气交与周围环境之中。人若感染不同致病之气,则又产生不同的温病。说明方土不一,其适应生存致病之气亦异。然患杂气(疫气)者,传染性极强,不分性别、年龄与地区,触之即病,此为本病突出特点。
根据描述,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状,其暴烈染疫之程度非一般温毒所能比,推测其致病因子乃温气中之性属暴烈者,故称为“温气毒邪”以示区别。但“温气毒邪”之生存,必籍一定之气候特点、地理环境、饮食习惯而肆虐猖獗,此犹如风火相煽则燎原,寒水遭逢则成冰。
本病内因主要是精气失藏,抗御内外病邪功能低下,是本病发病之关键。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免疫、卫护机体、抗御病邪的作用。若人体精气耗伤,则机体虚弱,病邪易于侵犯。若人体精气充沛,体无虚损,则不易患病。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本病病程突出的特征之一是肺脏损害,“肺为娇脏,为身之华盖”,主宣发肃降之能,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气毒邪侵袭机体,直接侵害肺脏,导致肺脏宣发肃降气机功能失调,内耗阴津,气津亏虚,诸多致病因素遂生,新感引动伏邪,而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
本病发病急骤、传染极快、病机和症状变化多端,辨治应按照中医卫气营血、三焦及六经辨证,结合西医分期进行诊治,亦可灵活选用温病治法,结合国家卫健委及省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进行辨证论治,临证务必坚持“辨证求因、审因立法、分清主次、依法定方、加减有度”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的特色与优势。
二、对本病预防
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复杂难测,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而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论》云:“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需不断加强机体抵抗力,调节生活作息规律,培固正气。
1、预防方法
(1)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推荐太极拳、八段锦及五禽戏等养生方法以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阴阳、协调机体功能,以保健预防、科学养生。
(2)法于阴阳
顺应四时气候及自然界变化规律,合理安排作息,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及通风。
(3)起居有常
生活起居、工作学习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呼吸吐纳皆以每天阴阳变化为据,改善呼吸与气体交换功能,达到脏腑功能协调。
(4)注重心理健康、避免过劳
此次疫情传播迅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免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故针对此次疫情,除采取防控疫情蔓延措施外,同时需注重群众心理健康,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积极防控疫情。
(5)合理饮食、戒烟限酒
新冠肺炎病死患者多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多为中老年患者,既往体质较差,多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者,若基础疾病控制较差,又遭受疫情袭击者,生存率普遍偏低。因此尤其针对此类患者,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同时,应科学合理配餐,宜食用清淡富有营养饮食,确保饮食营养,生熟食分开烹饪,确保无病毒隐性传播。
2.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积极配合国家疫情防控指示,执行相关措施,必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若有发热、乏力、干咳或腹泻等症状,及时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以进行排查和诊治,预防疫情传播。
3.坚持“五护”
根据中医养生法则,做到“护口、护鼻、护眼、护手、护头”等“五护”原则。中医学中“口、鼻、眼”乃机体气息通乎外界之门户,“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所属之脏主乎气血运行、气机条畅与运动,若温气毒邪侵袭机体,从上述诸窍而入,则机体受邪,脏腑功能失调则致病。手之肢端,接触万物,病毒亦可侵入携带。“头为诸阳之会”、“头乃清明之府”,诸阳经皆会聚于此,主身之生化气息。温热毒邪乃阳热之邪,头为诸阳之聚,两阳相搏则受之为病。
因此,常做到护口、护鼻、护眼、护手、护头,规范消毒、勤洗手,以加强自我防护与安全,做到科学防控。
食疗预防
(1)四白汤
组成:白萝卜70g白菜35g葱白2根百合10g
用法:每隔二日一剂,连服五剂,每剂加水毫升,煎煮15分钟,每服毫升,一日二次,早晚温服。
备注:白萝卜属金,入肺,性甘辛平,归肺脾经,具有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的功效;白菜具益胃生津,清热除烦之效;葱白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通达阳气的功效;百合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二经;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该方乃清热解毒、润养肺阴、扶正祛邪之良方。
(2)三豆汤
组成:绿豆35g黑豆35g赤小豆35g
用法:每隔二日一剂,连服五剂,每剂加水毫升,煮熟即可。每服毫升,一日二次,早晚温服。
备注:绿豆富含营养物质,保护肝肾功能,增强免疫力;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补脾、利水、解毒功效;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功能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三种豆类同用,可增解毒,补脾益肾功效。
中药预防
1、方名:清温扶正散
2、组成:金银花17.5g、连翘10g、生石膏17.5g、党参17.5g、南沙参14g、灵芝14g、白茅根35g、贯众10g、紫草10g、土茯苓14g
3、用法:每隔三日一剂,连服三剂,每剂加水毫升,煎煮药液毫升,煎两次共计毫升,一日分两次,每次毫升,早晚温服。
4、备注:孕妇、哺乳期妇女忌服,儿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5、方解:本方依据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干咳”之特点,结合自身参与非典型性肺炎防治经验,认为“防重于治”是本病防控关键,遂拟定该方。“清温扶正散”功效为清温排毒、补虚扶正。方中金银花、连翘、贯众清热解毒;石膏辛甘寒,善清热泻火。米伯让先生在防治急性传染病时曾言:“石膏清十二经之热”,对肺热咳喘、温热病气分实热病症疗效肯定;南沙参、党参养阴清肺、清胃生津,气阴双补,不仅可补益脾肺之气,以清肺燥之热,且可治疗阴虚肺燥所致干咳;白茅根、紫草清热生津、凉血利尿、活血解毒,清肺胃之热;土茯苓解毒除湿;上述三味药物合用,可促进体内毒邪排出,以防病情转化。灵芝养心安神、补养气血,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肾,防止心血管等合并症颇有疗效。
特别是新冠肺炎发病以来,未发病人群与高危人群均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心烦失眠等精神情志方面的表现,故用灵芝一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御病邪;二可改善情志变化和精神焦虑紧张状态;三可改善睡眠症状,辅助调整心态,以更积极应对肺炎疫情防控。上述诸药合用,上以宣发气机,清透温毒之邪外出,中以补脾润肺扶正,下以利尿除湿祛邪。此乃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以达清温排毒、补虚扶正之目的。
我们会继续连线更多的学会专家,解读大家所关心的健康问题,请继续